第一节:老茧里的骄傲
盛夏的钢筋厂像口烧红的巨锅,地表温度突破四十度,空气里飘着焊渣灼烧的焦糊味。
王铁根弯腰拧着钢筋螺栓,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,砸在滚烫的钢筋上,“滋啦”
一声就蒸成白雾,在他身后拖出串转瞬即逝的白烟。
他握着扳手的手布满老茧,指关节肿得像变形的核桃,虎口处的旧伤疤泛着暗红色——这是二十年拧钢筋攒下的“勋章”
,每次新来的年轻工友抱怨活儿累,他都会把这双手伸过去,声音带着糙劲儿:“看见没?这叫本事,比那些大学生的毕业证管用,能换饭吃!”
儿子王盼蹲在车间角落的阴凉处啃馒头,初中课本摊在膝盖上,封皮被汗水浸得皱,页码都黏在了一起。
他咬着干硬的馒头,眼神却黏在课本最后一页的重点高中招生简章上,手指在“英语需达9o分”
那行字上反复摩挲,声音细得像蚊子叫:“爸,老师说重点高中要考英语,我……我想报个补习班。”
“报那玩意儿干啥?浪费钱!”
王铁根猛地直起身,把刚焊好的钢筋架重重立在地上,火花溅在他磨破的解放鞋鞋尖,烫出个小黑点也浑然不觉。
他走到儿子身边,一脚踢开地上的碎石子,“你看李老板,小学没毕业,照样开宝马住别墅。
我这钢筋手艺,等你初中毕业就传给你,将来当个包工头,一天能挣大学生半个月工资,不比坐办公室强?”
他没说的是,上周去李老板办公室送报表时,看见李老板的儿子李明亮正坐在空调房里看电脑,白衬衫熨得没有一丝褶皱,手腕上的劳力士手表闪着光——那是留洋回来的“总经理助理”
,连钢筋型号都认不全,却拿着比他高三倍的月薪。
车间主任张哥叼着烟走过,安全帽的带子勒得下巴红,烟蒂上的烟灰簌簌落在王盼的课本上。
“铁根,这批高铁桥墩的钢筋焊接,就数你手艺最过硬,监理上次还特意夸你。”
他把烟蒂摁在钢筋上捻灭,话锋突然转了,“不过啊,下个月厂里要提拔技术主管,老板说了,必须得有大专文凭,你这……”
王铁根手里的扳手“哐当”
一声掉在地上,砸得钢筋出沉闷的回响。
他的技术是厂里公认的第一,去年给高铁桥墩做的钢筋结构,监理拿着放大镜查了三遍,连个焊渣都挑不出来,说“这活儿比机器焊得还规矩”
。
可张哥从口袋里掏出的招聘启事上,“大专及以上学历”
几个黑体字像根烧红的钢筋,烫得他眼睛疼,手指在那行字上划过,指甲缝里的铁锈蹭在纸上,留下道黑印。
“文凭能当饭吃?”
王铁根弯腰捡起扳手,在钢筋上狠狠拧出个标准的直角,金属碰撞的脆响在车间里回荡,“我闭着眼睛都能焊出国标要求,那些大学生能吗?他们知道钢筋的屈服强度是多少吗?知道仰角焊怎么避免气孔吗?”
他想起自己十五岁辍学,跟着父亲从老家来城里打工,从搬砖的小工到能独当一面的钢筋工,靠的就是这双手,没见过哪个戴眼镜的技术员能比他做得好。
王盼手里的馒头“啪嗒”
掉在地上,沾了层黑灰。
他赶紧把馒头捡起来,用袖子擦了擦,却不敢再啃——那张藏在课本里的招生简章,他看了无数遍,可父亲总说“学英语没用,不如多练手劲”
,周末还逼着他来厂里打下手,搬钢筋、递工具,现在他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,9o分的分数线像座翻不过的山。
傍晚收工时,夕阳把车间的钢筋架染成金红色。
王铁根正收拾工具,看见李明亮穿着白衬衫在车间转悠,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,时不时对着钢筋拍照。
“王叔,这批钢筋的探伤检测报告呢?”
李明亮的声音带着礼貌,却透着股不容置疑的疏离,镜片后的眼睛扫过王铁根沾满油污的工装,“监理明天要来复查,需要电子版的报告存档。”
“啥……啥报告?”
王铁根摸不着头脑,他做的活儿从来只有手写的验收单,签着自己的名字,旁边画个“√”
就算合格,“我焊的钢筋,结实得能扛住火车,不用那玩意儿。”
李明亮的钢笔在平板电脑上划了道线,屏幕上跳出串王铁根看不懂的英文术语。
“按国家规范,桥梁用钢筋必须有第三方检测报告,还要有持证技术员的签字确认。”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