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“看老爷子的手法就知道是正经手艺,不是网红店能比的”
,还有人认出来“这是周口老李家的传人!
我小时候在河南喝过他家的汤,味道一模一样!”
北头的张敏也没闲着。
她在店里隔出了一块小空间,摆上了绘本、积木和小桌子,推出了“亲子套餐”
:一大碗胡辣汤加两个迷你肉包,只要15块钱,还送孩子一个小玩具。
年轻妈妈们牵着娃进来,再也不用怕孩子哭闹,都说“在这儿吃饭省心,孩子能自己玩,我还能跟其他妈妈聊聊天”
。
慢慢的,“张记”
的亲子区成了妈妈们的“秘密基地”
,有人甚至把早餐约会改成了“张记家长会”
,一边喝汤一边交流育儿经。
四家店的竞争渐渐变了味,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抢生意,反而成了各展所长的“比美”
。
“李记”
的老主顾带着新客来,拍着胸脯说“这汤有老家的味,喝一口就想家”
;“王记”
的退休老人耐心教年轻人怎么品汤,说“先抿一口,让辣味在舌尖打个转,再咽下去,才能尝出牛骨的鲜”
;“张记”
的妈妈们互相推荐辅食食谱,汤碗旁边堆着尿不湿和奶粉罐,热闹得像个托儿所;就连“赵记”
也改了配方,赵刚的媳妇从河南老家赶来,带来了真正的胡辣汤秘方,虽然还是4块9一碗,汤里却多了把晒干的黄花菜,鲜味足了不少,学生们又慢慢回来了。
卖驴肉火烧的陈婶每天都在路口转,算过四家店的日均收入,居然都比上个月涨了不少。
她笑着对李建国说:“这就叫各有各的道,你有你的老味道,他有他的实在肉,谁也饿不着谁。
竞争不是把别人挤走,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!”
第四节:雪天的暖意
腊月的暴雪来得猝不及防,一夜之间,整个路口被盖得白茫茫一片,连招牌上的字都快看不清了。
“李记”
的煤炉突然坏了,火苗怎么也烧不旺,李建国蹲在地上修了半宿,手指冻得像胡萝卜,通红通红的,连弯都弯不了。
天亮时,他看着冷透的汤锅,锅里的胡辣汤结了层薄冰,突然蹲在雪地里哭了——这是他来保定的第三年,每天起早贪黑,就为了守住这碗汤,可现在连煤炉都跟他作对,他第一次觉得,撑不下去了。
“老李!
开门!
借你的锅用用!”
王老板的声音在雪雾里响起来,带着点喘气声。
李建国抬头一看,王老板抱着一个巨大的砂锅,里面的牛骨汤还在咕嘟冒泡,热气把他的眼镜都熏白了。
“我那今天人少,分你一半汤底!
先把汤熬上,别让老主顾跑空了!”
张敏也踩着厚厚的积雪过来了,手里捧着个保温桶,围巾上落满了雪花,像围着一圈。
“老李,我这有刚蒸好的菜包,还是热的,你先卖着,汤好了再搭着卖。”
她掏出手机,拨了个电话,“我让我家老张去给你买新煤炉,他认识五金店的人,很快就能送来。”
没过多久,赵刚的媳妇推着三轮车也来了,车斗里堆着劈好的柴火,都是最耐烧的松木。
“赵刚说这木头火力大,你先用着,不够了再去我家拉。”
她的手冻得通红,却把最粗的几根柴火往李建国怀里塞,“咱都是外乡人,在这儿讨生活不容易,得互相帮衬着走。
以前赵刚不懂事,跟你抢生意,你别往心里去。”
李建国看着三个曾经的“竞争对手”
站在雪地里,呼出的白气混在一起,像一团暖融融的云。
他突然想起刚开张时,自己和王老板因为抢地盘吵过架,脸红脖子粗的;和张敏比过谁的汤卖得快,偷偷在心里较劲儿;还跟小李说过赵刚的汤太辣,不好喝。
可现在,雪落在他们的头上、肩上,谁也分不清谁是对手,谁是朋友。
那天早上,“李记”
的红漆木桌上,摆着四家店的吃食:李记的胡辣汤里加了王记的牛肉块,张记的菜包旁边放着赵记的油条。
穿校服的学生们挤在一块儿吃,嘴里哈着白气,说“今天的汤有四种味道,比平时还香”
;退休的老人们围着煤炉烤手,喝着热汤,说“这才叫过年的味儿,热热闹闹的”
。
暴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