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咱这汤靠的是味道,不是价钱。”
他的手指在“5元碗”
的价签上摩挲,字迹被油烟熏得黑,“你爷当年在开封摆摊卖胡辣汤,三年没涨过价,靠的就是老主顾的信任,照样供我读完了大学。”
北头的“张记”
也动了心思。
张敏在玻璃柜里摆上了刚炸好的糖糕,金黄酥脆,买一碗胡辣汤就送一个。
她还在美团上挂出了“满2o减5”
的优惠券,穿西装的上班族们拿着手机扫码,有人说“张记环境好,干净,贵点也值”
,也有人皱着眉抱怨:“送的糖糕太甜,盖过了汤的辣味,不搭。”
西头的“王记”
最沉得住气。
王老板照旧慢悠悠地切着牛肉,每块都切得方方正正,大小均匀,扔进汤里时溅起的油花带着股傲气。
“我的汤用的是牛棒骨熬的底,光汤底就得炖六个钟头,把骨头里的鲜味都炖出来,7块钱一点都不贵。”
他的老主顾多是附近的退休老人,每天端着保温杯来打汤,喝的时候总要先抿一口,说:“这才是正经胡辣汤的醇厚味,不是靠味精堆出来的。”
降价风波的第三天,“赵记”
的队伍里突然起了争执。
一个穿校服的女生捂着肚子蹲在地上,脸色白,她妈妈指着碗里的汤,声音尖利:“这是什么破胡辣汤?我闺女喝完就拉肚子!
是不是用了过期的料?”
赵刚的脸涨成了猪肝色,抢过碗就往垃圾桶里倒,大声辩解:“不可能!
我这汤都是当天熬的,料都是新鲜的!”
人群里有人小声嘀咕:“前天我看见他往汤里兑自来水了,说这样能多熬几碗……”
议论声像蒲公英的种子,风一吹就散得满地都是。
那天下午,“赵记”
的队伍明显短了,原本挤在门口的学生们,又慢慢挪回了“李记”
和“张记”
的门口。
李建国看着对面的赵刚蹲在台阶上抽烟,烟蒂在地上堆了一小堆,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。
他突然让小李盛了一碗刚熬好的胡辣汤,亲自端了过去。
“尝尝我的,”
他的声音在风里有点涩,“咱做吃的,骗得了别人,骗不了自己的良心。
汤里的料好不好,喝一口就知道。”
赵刚抬头看了他一眼,接过碗,抿了一口。
辛辣味在舌尖散开,带着牛骨的鲜味,还有一丝淡淡的酱香。
他的眼睛红了,低声说了句:“谢谢。”
第三节:秘方的较量
没过多久,“王记”
的牛肉胡辣汤突然在抖音上火了。
王老板的女儿穿着旗袍,举着手机在店里直播,镜头里的牛骨堆得像座小山,熬汤的砂锅冒着滚滚热气,标题写着“7块钱喝出满碗肉,保定最实在的胡辣汤,不好喝不要钱!”
点赞量一夜之间破了万,年轻人抱着手机来打卡,把西头的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,连附近小区的老人都来凑热闹,说“要看看这网红胡辣汤到底啥样”
。
“爸!
咱也拍抖音吧!”
小李拿着手机,在李建国面前比划,“我看人家都拍熬汤的过程,说这叫‘透明厨房’,让顾客看着放心。”
他指着“王记”
门口排到马路牙子的长队,急得直转圈:“再不想办法,咱的老主顾都要被他们抢光了!”
李建国的手指在灶台的裂缝里抠着煤渣,那道裂缝是他刚开张时,不小心把铁锅砸在灶台上弄出来的,后来用水泥补过,却还是留下了痕迹。
他想起周口的老师傅说过的话:“胡辣汤的魂在汤里,不在镜头里。
汤熬得好,不用吹,老主顾自然会来。”
可看着自家冷清的店面,他还是点了头:“拍可以,但不能瞎吹,咱汤里有啥就拍啥,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。”
小李的第一条视频,拍的是李建国凌晨三点起床熬汤的样子。
晨光还没透进来,厨房里只有煤炉的火光,李建国佝偻着背,往砂锅里加牛骨、放香料,动作熟练得像在跳一支老派的舞。
视频没加滤镜,没配花哨的音乐,只有熬汤的咕嘟声和李建国的喘气声,配文写着“5块钱的胡辣汤,熬了半辈子的手艺,都是实在料”
。
没成想,这条朴实的视频反而火了,评论区里有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