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一周后,晓梅回父母家吃饭。
饭桌上,晓兰对她态度冷淡,只有当晓梅说起新房子的各种“缺点”
——公摊面积大、物业费贵、离市中心远时,晓兰的表情才稍微缓和一些。
晓梅突然感到一阵悲哀。
她不再试图解释买房的决定,也不再提及新房的优点,只是默默地吃着饭,听着家人闲聊。
回家的路上,丈夫俊杰察觉到她的低落,轻声问:“怎么了?今天在饭桌上都没怎么说话。”
晓梅望着车窗外流转的灯火,幽幽地说:“以后家里的事,少跟别人说吧,哪怕是自家人。”
俊杰疑惑地看了她一眼,但没有多问。
第二天上班,同事小张兴冲冲地跑到晓梅办公室:“梅姐,听说你家在西区买了新房?那边现在可火了!
多大面积的?多少钱一平买的?”
若是从前,晓梅会热情地与同事分享这一切。
但今天,她只是淡淡一笑:“就是普通住宅,没什么特别的。”
然后迅转移了话题。
小张悻悻地走了,晓梅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。
她终于明白,保持适当的边界感,不是冷漠,而是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一份舒适的空间。
周末,晓梅独自去新房监督施工。
工人还没到,她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客厅里,想象着未来这里将摆放的家具、装饰的画作、阳台上的绿植。
这是她的家,她的避风港,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,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。
她走到窗前,远处是晓兰家住的小区。
那些高矮不一的楼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仿佛人与人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——不必太远,也不必太近。
晓梅想起小时候,她和晓兰睡在一张床上,夜里有说不完的悄悄话。
那时她们以为,姐妹之间永远不会有秘密。
而现在,她们依然关心彼此,却不再分享所有的喜悦和烦恼。
这或许就是成长吧,晓梅想。
不是疏远,而是懂得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,都有不愿被触碰的软肋。
手机响了,是晓兰来的短信:“妈说你这周没去她那儿,没事吧?”
晓梅看着短信,微微一笑。
她回复道:“没事,周末监工太累,下周去看妈。”
她没有提及新房的最新进展,也没有询问姐姐的近况。
有些话不必说尽,有些心事不必摊开。
就像这新房子的窗户,透明却坚固,既能让阳光照进来,又能把风雨挡在外面。
远处,朝阳正从城市的天际线上升起,金色的光芒洒在新房的落地窗上。
晓梅站在光与影的分界线上,终于懂得了什么是恰到好处的距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