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家别墅的晨雾还没散尽,苏晚就蹲在花园的陶盆前,小心翼翼地给刚从桑比亚带回的“生命草”幼苗浇水。幼苗的叶片带着淡绿色的绒毛,在晨光里泛着微光,像极了苏家秘典里外婆手绘的昆仑雪芝草图。她指尖刚触到叶片,身后就传来一阵“哒哒”的脚步声,带着孩童特有的轻快。
“妈妈!等等我!”傅念晚穿着粉色的小皮鞋,裙摆上还沾着几片花瓣,手里紧紧攥着一本卷边的儿童版《本草图鉴》,小短腿跑得飞快,差点撞到苏晚身上。苏晚连忙把女儿扶住,刚要开口,念晚的目光就黏在了陶盆上,小手指着幼苗好奇地问:“妈妈,这是你说的‘能救人的草’吗?它的叶子和我书里画的不一样呀。”
苏晚笑着把念晚抱到膝上,从旁边的竹篮里拿出两束新鲜药材——一束是桑比亚带回来的黄芪,一束是常见的甘草,都还带着湿润的泥土。“念晚来猜猜,哪一束是黄芪?外婆的书里说过,黄芪能补气,叶子像槐树叶呢。”她故意把两束药材摆得极近,连叶脉的纹路都有些相似,连家里做了十年药膳的张阿姨,昨天都认错了。
念晚却没犹豫,小脑袋凑到药材前,先是仔细闻了闻,然后伸出手指轻轻摸了摸叶片边缘,又翻了翻手里的《本草图鉴》,突然指着其中一束笃定地说:“妈妈,这个是黄芪!你看,它的叶子边缘是圆的,摸起来有点软,闻着还有点像豆子的香味,书里画的黄芪‘茎有棱,叶互生’,就是这样的!那个长一点、有点甜的是甘草,我上次咳嗽,张阿姨给我煮的甘草水就是这个味道!”
苏晚的心跳漏了一拍——她没想到,三岁的念晚不仅能通过外形辨认,还能结合气味和记忆判断,这可不是简单的“巧合”。她想起自己五岁时,外婆拿着黄芪教她辨认,她还闹了把甘草当黄芪的笑话,而念晚现在的敏锐度,竟比当年的自己还要强。她忍不住亲了亲念晚的额头:“念晚真厉害!那你想不想跟妈妈去实验室,看看怎么用这些草帮生病的小朋友呀?”
“想!”念晚眼睛亮得像星星,抱着苏晚的脖子连连点头,手里的《本草图鉴》都差点掉在地上。
下午的傅星研发中心,实验室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,基因测序仪正发出低低的嗡鸣,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基因序列图谱,像一条蜿蜒的蓝色河流。研究员们围着屏幕讨论得热烈,没人注意到门口站着的一大一小两个身影。念晚踮着脚尖扒着实验台边缘,小脑袋凑得极近,突然指着屏幕上一段突兀升高的序列喊:“妈妈!你看那个线线!它突然变高了,是不是就像我上次发烧,体温计的数字变高一样?是不是这里‘生病’了?”
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研究员都转头看向念晚,眼神里满是震惊。那段突然升高的序列,正是前几天桑比亚热带神经症患者的病毒基因标记,连刚入职的博士都要对着图谱研究半天才能辨认,一个三岁的孩子竟然凭着直觉说中了核心!负责基因测序的李博士推了推眼镜,蹲下来笑着问:“小朋友,你怎么知道这里‘生病’了呀?”
念晚把《本草图鉴》举到李博士面前,指着里面外婆手写的批注说:“外婆的书里说,‘凡病必有异,如草木生虫则叶黄,人染疾则脉乱’,这个线线乱了,肯定就是生病了呀!”
苏晚站在一旁,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,突然眼眶发热——外婆的医学理念,竟然通过这样的方式,在念晚身上延续下来。她突然意识到,启动罕见病基因库的时机,已经到了。
当天晚上,苏晚把一份厚厚的“罕见病基因库计划书”放在傅景深面前。计划书的封面上,印着苏家秘典的扉页图案,下面写着一行小字:“以基因为钥,启生命之门,承苏家仁心。”“傅景深,桑比亚的疫情让我明白,很多罕见病患者不是治不好,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基因数据找出病因,”苏晚翻开计划书,指着里面的病例统计,“你看,全球有三亿多罕见病患者,可我们掌握的基因样本还不到十万份,要是能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基因库,收集患者的基因数据和病例,再结合外婆秘典里的配方,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像‘抵抗基因’这样的突破口。”
傅景深快速翻着计划书,手指在“资金预算”那一页停住——50亿的初始投入,还要联动全国20家三甲医院,搭建区块链隐私保护系统,规模远超普通的科研项目。但他抬头看到苏晚眼里的光,没有丝毫犹豫:“我支持你。明天我就让林舟调拨资金,联系卫健委对接医院,技术部那边我来协调,保证一周内把框架搭起来。”
“可是隐私保护……”苏晚还有些顾虑,毕竟基因数据涉及个人核心隐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