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很快见效,西平城内部分豪强本就不满麴儒勾结鲜卑,又见凉州军兵临城下、粮草断绝,纷纷暗中投降,愿作内应。永嘉四年十月,徐玮发起总攻:让投降豪强打开西平北门,率精锐突袭麴儒府邸;辛章率大军从南门进攻吸引叛军主力。麴儒见大势已去,率亲信从西门突围,被埋伏的羌人擒获献给徐玮。此战凉州军仅伤亡不足百人,却平定叛乱、斩杀勾结的鲜卑首领,俘虏叛军两千余人,堪称“以最小代价平大乱”的典范。
平叛后,张轨任命徐玮为西平太守,镇守凉州西南边境。到任后,徐玮践行张轨“保境安民,延续文脉”的治凉理念,推行系列举措:军事上,重修西平城防,加高城墙、挖掘护城河,训练一千五百人的地方武装,多次击退羌人侵扰,确保河西与西域商路畅通;经济上,减免赋税,鼓励开垦湟水沿岸荒地,兴修水利推广中原农耕技术,使西平粮食产量大幅提升,既能自给,还能向姑臧输粮;民族政策上,尊重少数民族习俗,与部落首领联姻,设“互市”促进汉胡公平交易,减少民族矛盾;文化教育上,在西平设学校,邀请中原儒士任教,招收汉胡子弟传授儒家经典,延续中原文明。
史载徐玮在西平任上“为政清廉,爱民如子,百姓皆称其贤”,周边鲜卑部落主动归附,请求纳入西平管辖,足见其治边能力卓越。西晋建兴二年(314年),张轨病逝,其子张寔继位,开启前凉“保据河西,奉晋正朔”的历史。作为张轨旧臣,徐玮继续坚守西平,成为张寔稳定政权的支柱:一面加强防务确保西南边境无虞,让张寔专注内部权力交接;一面多次遣使姑臧进献良策,建议“延续张轨政策,安抚大族、团结少数民族、练兵积粮”,均被张寔采纳,为前凉政权平稳过渡发挥关键作用。
关于徐玮的结局,史籍无明确记载,结合《晋书·张寔传》及敦煌文书推测,他应在西平太守任上病逝,享年约五十岁,得以善终。张寔追赠其为镇西将军,赐谥号“忠武”,将灵柩运回姑臧安葬,陪葬张轨墓侧——这在古代是对臣子的极高荣誉。
作为西晋末年凉州重要将领,徐玮虽未成为一方霸主,却以“军事护国、治边安民”的双重功绩,诠释了乱世汉族将领的担当:他以奇策破鲜卑铁骑,守护河西百姓;以谋略平地方叛乱,稳固张轨根基;以仁政治西平,促进民族融合与文明延续,为前凉建立奠定基础。在十六国民族迁徙与政权更迭的浪潮中,河西能成为中原文明“保存之地”,离不开张轨、徐玮等人的努力。徐玮的军事胜利为凉州赢得稳定环境,治边举措推动河西长治久安,让前凉得以“历世九十余年,传九主”,成为十六国时期存在最久、文化最繁荣的政权之一。
唐代房玄龄在《晋书·张轨传》中,虽未为徐玮单独立传,却多次提及他的战功,将其与宋配、阴预并列,称“皆一时之良将,为轨之爪牙,河西之磐石也”。如今,一千七百余年过去,河西风沙虽吹散战尘,但徐玮以忠诚勇气守护安宁、以智慧担当延续文明的事迹,仍是西晋末年黑暗历史中的亮色,为前凉崛起与“五凉文化”辉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更成为后世边疆将领“文武兼治、保境安民”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