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夜晚的街道,一座座新式的工厂拔地而起,烟囱里冒出的浓烟预示着这座城市正在走向繁荣。
土着居民和西班鸭移民逐渐放下了戒备,开始相互交流、通婚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。
孩子们在学校里一起学习,大人们在集市上互相交换商品,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和谐共处、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郑森站在总督府的露台上,看着眼前这一切,心中充满了欣慰。
他知道,征服一座城市容易,但要赢得人心,实现长久的稳定和展,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他对身边的副官说道:“传令下去,下个月开始,减免马尼拉所有商户半年的赋税,鼓励他们扩大生产和经营。
同时,组织人手开垦城郊的荒地,引进我们本土的高产作物,解决粮食问题。”
副官恭敬地领命而去,郑森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,他知道,永汉帝国的脚步不会止步于此,更大的辉煌还在等待着他们去创造。
而在马尼拉港的另一侧,一支由永汉商人组成的考察队正与当地土着领进行着友好的会谈。
为的商人胡雪岩拿出随身携带的罗盘和丝绸样品,向领展示永汉的物产与技术。
土着领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签下名字,双方约定共同开附近的铜矿资源,永汉将提供开采工具和技术指导,土着则以矿石入股,利润按比例分成。
消息传开后,更多的土着部落派人前来联络,希望能加入这场互利共赢的合作中。
城中的西班鸭教会也迎来了新的变化。
永汉官员与神父达成协议,允许教会继续保留宗教活动,但要求他们不得干涉世俗事务,更不能强迫土着改变信仰。
神父卡洛斯在周日的弥撒上,第一次用夹杂着土语的西班鸭语布道,他讲述着宽恕与包容的教义,台下的土着信徒与西班鸭移民虔诚地合十祈祷,曾经因宗教而产生的隔阂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消融。
随着贸易的日益繁荣,马尼拉港的吞吐量不断攀升。
永汉的造船工匠在港口附近建立了船坞,开始建造适合南洋海域航行的新式商船。
这种商船采用双层甲板设计,配备了更先进的导航仪器,载货量比传统西班鸭帆船提高了近三成。
第一艘试航的商船“南洋号“启航时,港内万人空巷,土着居民敲打着独木鼓,西班鸭商人燃放着烟花,共同为这艘象征合作与希望的商船送行。
然而,平静的表面下仍有暗流涌动。
一些不甘心失败的西班鸭旧贵族暗中勾结海盗,试图破坏永汉的贸易航线。
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三艘海盗船突袭了一支小型护航船队。
永汉水师的巡逻舰“海鲨号“闻讯赶来,舰长林勇亲自操炮,精准命中海盗船的弹药舱。
爆炸声中,海盗船燃起熊熊大火,其余两艘见状仓皇逃窜。
林勇站在甲板上,望着远去的海盗船冷哼一声:“敢在永汉的地盘撒野,下次定让他们有来无回!
“
为了彻底肃清海盗,郑森下令组建南洋巡防舰队,由十艘新式巡洋舰组成,常年在吕宋岛至马六甲海峡之间巡逻。
同时,他还派人联络周边的苏丹国,签订共同打击海盗的盟约。
当巡防舰队第一次在苏禄海巡航时,苏禄苏丹亲自带领船队加入护航,两国水兵并肩作战,成功围剿了盘踞在巴拉望岛的海盗巢穴,缴获了大量赃物和武器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马尼拉逐渐成为南洋地区的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。
来自永汉、西班鸭、土着的艺术家在城中开设了画室,他们融合了东方的水墨技法与西方的油画风格,创作出大量反映南洋风情的作品。
在一年一度的马尼拉博览会上,土着的木雕、西班鸭的银器、永汉的瓷器同台展出,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前来选购。
郑森看着这繁荣景象,心中更加坚定了“以商促融,以文兴邦“的治理理念,他知道,马尼拉的成功经验,将成为永汉帝国经略南洋的重要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