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其他类型 > 749局:神秘档案 > 第588章 局 历史场景重现

第588章 局 历史场景重现(1 / 2)

(作者:向阳舒展)

1981年春,749局的情报渠道捕捉到一则惊人消息:陕西关中地区,一位名叫陆承钧的青年自称能“看见”

历史,他曾在梦中目睹兵马俑铸造的全过程,甚至能准确描述工匠的面部特征和铭文细节。

乾峃昇将情报卷宗重重拍在会议桌上,目光扫过围坐的核心成员:“联系社科院历史所、考古所,带上高精度测绘仪和影像记录设备,我们可能碰上改写历史认知的关键线索。”

三日后,研究团队在西安一间简陋的民房里见到了陆承钧。

这个面色苍白的青年蜷缩在堆满古籍的角落,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泛黄的《史记》:“那些画面就像电影,在我闭眼时自动播放。”

他的声音沙哑,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。

林昭远示意苏晴启动脑电波监测仪,周启铭调试着3d全息记录仪,而考古学家徐明德则展开兵马俑一号坑的测绘图,准备随时验证。

“就从兵马俑说起吧。”

陆承钧闭眼片刻,突然睁眼,瞳孔收缩如鹰隼,“我看到骊山脚下的窑厂,火光冲天。

工匠们穿着粗布短打,腰间系着刻有‘宫’字的陶牌。

他们将陶俑头部和躯干分开烧制,连接处有榫卯结构,组装时会涂抹特制的黏土……”

徐明德的笔在纸上飞记录,突然抬头打断:“现有考古现中,陶俑的组装方式仍是未解之谜,你说的榫卯结构有何依据?”

话音未落,周启铭调出卫星遥感数据:“刚刚在兵马俑遗址周边检测到异常地磁反应,位置与他描述的窑厂高度吻合。”

众人驱车前往,探地雷达果然显示地下十米处存在大规模窑址遗迹。

当考古队小心翼翼挖掘时,带“宫”

字铭文的陶片、带有榫卯痕迹的陶俑残件陆续出土,与陆承钧的描述分毫不差。

“这不可能是巧合,”

徐明德捧着陶片,声音颤,“这些细节从未公开过。”

然而,并非所有重现的场景都能得到印证。

陆承钧描述的“阿房宫建造场景”

中,工匠们使用了一种类似滑轮组的起重装置,可现存史料和考古现中,秦汉时期的建筑工具仍以简单杠杆为主。

“也许是他的记忆出现偏差,”

历史学家李教授推了推眼镜,“或许受到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。”

但陆承钧却坚持:“我亲眼看见他们用青铜链条吊起万斤石料,链条上还刻着云雷纹!”

为了验证其能力的真实性,749局设计了严格的双盲实验。

他们选取了三处未公开的考古遗址,由陆承钧远程“重现”

历史场景。

在洛阳一处西周墓葬群,他准确说出了墓室中陪葬的青铜鼎数量和纹饰;但在杭州南宋官窑遗址,他描述的“皇家督造官穿着明黄色蟒袍”

,却与宋代服饰制度严重不符——当时严禁臣僚穿黄色官服。

“他的能力似乎存在选择性。”

林昭远在分析报告中写道,“能精准捕捉物质层面的历史细节,却在制度、文化层面频繁出错。”

更诡异的是,当陆承钧“重现”

历史时,脑电波监测显示其海马体和颞叶异常活跃,同时伴随一种特殊的伽马波震荡,频率达到12oh,远常人深度冥想时的数值。

“这说明他不是单纯的想象,”

苏晴盯着监测图,“大脑在进行某种信息读取。”

玄真子翻阅《拾遗记》,突然抚须惊叹:“书中记载上古‘视日’之术,可洞见古今。

陆承钧或许继承了失传的‘通幽之能’。”

他的话引激烈争论,物理学家王教授拍着量子物理资料反驳:“或许是他的大脑能接收某种历史残留的‘信息波’,就像岩石能储存远古磁场一样,人类记忆也可能以量子态留存于时空。”

随着研究深入,更多谜团浮出水面。

陆承钧曾“看到”

敦煌莫高窟某未开放洞窟的壁画内容,其描述的飞天服饰、经变故事与考古队后来的现高度一致,但他提及的“洞窟北壁刻有外星飞行器图案”

,却让所有专家哑然。

当考古队冒险打开洞窟,北壁确实存在风化严重的壁画残片,可图案早已模糊不清,无法验证真伪。

六个月的研究接近尾声,乾峃昇在总结报告中写道:“陆承钧的历史场景重现能力,在部分考古验证中展现出惊人的准确性,但信息来源和作用机制完全出现有认知。

初步推测,或涉及量子纠缠态的历史信息残留,或存在人类尚未理解的时空感知方式。

建议建立‘历史信息感’专项研究,结合考古、物理、哲学多学科探索。”

送别陆承钧那天,他站在兵马俑博物馆前,望着排列整齐的陶俑轻声说:“历史不是死物,它一直在某个角落低语。”

他的话让在场的专家们陷入沉思。

而在749局的实验室里,周启

最新小说: 启禀殿下,世子今天还在装 差一点我就碰到月亮 顾靖泽白今夏小说名字 诡秘神国 神印:柔弱魔法师,只有亿点人脉 炎灵珠 侯子高老师我保了 女尊:大佬逃荒种田宠夫郎 我在大唐当道姑 原神钟离bg之小青龙穿越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