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作者:向阳舒展)
198o年深秋,一封来自江南水乡的信件被郑重地摆在乾峃昇的办公桌上。
信中描述的内容让阅尽奇事的他也不禁眉头微蹙:“本地有位名叫林栖梧的园艺师,能与植物‘对话’,经他培育的兰花,花期延长两倍,普通绿萝竟能开出罕见的白花……”
信件末尾还附着几张照片,照片里叶片油亮、花朵硕大的植物在阳光下舒展,透着一股蓬勃生机。
乾峃昇立刻拨通林昭远的电话:“联系植物研究所的专家,带上光谱分析仪和土壤检测仪,我们去会会这位奇人。”
三天后,749局的车队驶入林栖梧的私人苗圃。
满园花香扑面而来,各色植物错落有致,却不见常规的灌溉设备与化肥堆。
林栖梧身着粗布麻衣,正俯身对着一株枯萎的茶花低语,修长的手指轻轻抚过叶片,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安抚婴儿。
“林先生,我们是749局的研究人员。”
林昭远表明来意,苏晴已悄悄启动随身携带的微型摄像机,准备记录接下来的每一幕。
林栖梧直起身子,目光温和:“几位请随我来。”
他领着众人来到一片月季园,园中半数月季生长旺盛,花朵娇艳欲滴,另一半却叶片黄、花朵凋零。
“这两批月季品种、土壤条件完全相同,”
林栖梧蹲下,手掌虚覆在一株病弱的月季上方,“只是它们的‘心情’不同。”
说罢,他闭上眼睛,口中念念有词,声音轻得如同风吹过叶片。
约摸五分钟后,他睁开眼,从腰间掏出个陶罐,往月季根部浇上一些褐色液体。
周启铭立刻取出便携式光谱分析仪,对准月季叶片扫描。
仪器显示,在林栖梧“沟通”
后,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半小时内提升了18,光合效率显着增强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苏晴检测土壤现,原本贫瘠的土质中,氮、磷、钾等元素的含量竟开始缓慢上升,仿佛土壤在自动富集养分。
“这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植物生长规律,”
周启铭盯着仪器数据,“除非……”
他欲言又止,眼中满是困惑。
为了验证这一现象,研究团队将林栖梧请到749局的植物实验室。
实验室里摆放着二十盆基因完全相同的番茄幼苗,被分成两组。
一组由林栖梧照料,另一组则由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按常规方式培育。
林栖梧每日清晨都会对着番茄苗轻声说话,有时哼着不知名的曲调,有时轻轻拍打花盆,动作和神态宛如与老友交谈。
而对照组的专家则严格按照科学配比施肥、浇水。
两周后,对比结果令人瞠目结舌。
林栖梧照料的番茄苗植株高度达到对照组的两倍,叶片数量多出三分之一,甚至提前结出了果实。
更奇特的是,当林栖梧在某株番茄苗旁表现出忧虑情绪时,监测仪显示该植株的乙烯释放量明显增加——乙烯通常是植物在遭受胁迫时才会分泌的激素。
“他似乎真的能影响植物的生理反应,”
苏晴分析着检测数据,“但我们检测不到任何声波、电磁波或者化学信号的传递。”
陈默则保持着刑侦专家的谨慎,他暗中调查现,林栖梧用来浇灌植物的褐色液体,不过是普通的腐叶酵肥。
“排除液体的作用,那他与植物沟通的关键究竟在哪?”
他在团队会议上提出疑问。
玄真子轻抚桃木剑,铜铃轻响:“《齐民要术》记载,上古农神‘后稷’能‘感地脉之灵,通草木之意’,林栖梧或许继承了某种与自然共鸣的能力。”
为了进一步探究,周启铭改良了实验设备,在植物叶片上贴满纳米级传感器,能监测到最细微的电位变化。
当林栖梧再次与植物“沟通”
时,传感器捕捉到叶片表面产生微弱的电流波动,频率约为o5h,这种低频生物电现象在常规植物研究中从未被记录过。
“难道植物和他之间存在某种生物电共振?”
周启铭兴奋地提出假设,但当研究人员试图模仿这种电流频率与植物“对话”
时,却毫无效果。
三个月的研究接近尾声,乾峃昇在总结报告中写道:“林栖梧与植物的‘沟通’现象,与植物生长指标变化存在显着关联,但具体沟通方式无法用现有生物学、物理学理论解释。
初步推测,或涉及未知的生物信息传递方式,或存在人类尚未认知的植物感知系统。
建议成立专项研究小组,深入探索植物与人类的交互机制。”
离开苗圃那天,林栖梧站在一株百年古树下,对研究团队说道:“植物并非沉默的生命,它们也会‘欢喜’‘痛苦’。
当我们放下傲慢,用心聆听,自然能听见它们的声音。”
他的话让众人陷入沉思。
而在749局的实验室里,关于植物沟通之谜的探索才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