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开心的要数承平和承安,看到姑姑和叔叔都来了,家里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玩伴,两个小家伙兴奋得小脸通红,咯咯笑着,像两个甩不掉的小尾巴,跟在小石头和小丫后面跑来跑去,院子里充满了他们稚嫩的欢叫声。
徐慧真在厨房里忙得脚不沾地,准备着丰盛的团圆饭。切菜声、炒菜声、锅碗瓢盆的碰撞声,和院子里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、大人们的招呼声交织在一起,奏响了一曲热闹非凡、充满生机的生活交响乐。
李天佑站在院子当中,看着眼前这喧闹却无比温馨的景象,看着钱叔坐在塾房小院门口那把新打的靠背椅上,眯着眼睛,晒着太阳,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平静的笑容;看着弟弟妹妹们和孩子们欢快的身影,他心中那股因为调查受阻而积郁的沉闷之气,仿佛被这浓郁的生活气息一扫而空,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温暖的力量。
他想,这才是父母当年奋不顾身所要守护的东西,这才是“家”真正该有的模样。
接下来的日子,南锣鼓巷95号院这个曾经沉寂、甚至带着几分诡谲色彩的东边角落,真正地、彻底地焕发了勃勃生机。
每天清晨,李天佑依旧在天蒙蒙亮时起床,但不再是独自一人对着空旷的院子发呆或沉思,而是和同样早早起来准备一家子早餐的徐慧真一起忙碌。一个捅开炉子烧水熬粥,一个准备小菜热馒头。
有时,钱叔也会早早醒来,在小院里慢慢活动活动筋骨,呼吸着新鲜空气,看着他们忙活,脸上带着慈祥的笑。然后,孩子们像一群小鸟似的,陆续叽叽喳喳地起床、洗漱。早餐的餐桌变得空前热闹。
二丫会微微蹙着眉,说起初三新增的化学课有点难,摸底考试物理没考好;徐慧真便会一边给承安喂饭,一边耐心地开导她,让她别给自己太大压力,慢慢来,有不懂的可以问哥哥或者留到周末集中解决。
小石头则往往是狼吞虎咽,风卷残云般吃完,心早就飞到了学校和同学那里,盘算着下课后的游戏。承平会叽叽喳喳地报告幼儿园的新鲜事,哪个小朋友哭了,老师又表扬谁了。承安则乖巧地坐在徐慧真旁边的特制高脚椅上,由妈妈耐心地喂着饭,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热闹的餐桌。
早饭过后,李天佑顺路送承平、承安去街道办的托儿所,然后骑着自行车去钢厂上班。二丫、小丫和小石头也各自背上书包,去不同的学校上学。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,只剩下徐慧真收拾碗筷、打扫卫生的声音,以及钱叔在小院里听收音机里传来的咿咿呀呀的戏曲声。
徐慧真忙完家务,会去“四季鲜”照看生意,中午准时回来给钱叔做午饭,陪老人吃吃饭,说说话。下午,孩子们像归巢的燕子般陆续放学回来,院子里又重新沸腾起来。
二丫通常会回到东跨院自己安静的房间,或者就在东厢房明亮的窗下写作业,神情专注;小石头则可能一放下书包,就带着同样放学回来的承平在院子里玩弹珠、拍洋画,弄得满头大汗;小丫和承安年龄相差不大,也能玩到一块去,过家家、看小人书,有其乐融融。
周末更是成了全家人的欢乐时光。孩子们不用上学,可以尽情释放天性。李天佑会检查小石头的作业,辅导他那些令他头疼的算术题,或者拿起二丫的试卷,帮她分析错题的原因。
徐慧真则会带着二丫和小丫做点简单的女红,教她们缝缝补补,或者大家一起动手,包饺子、蒸包子、烙饼,厨房里热气腾腾,欢声笑语不断。钱叔身体爽利的时候,也会搬把椅子坐在廊檐下,听着孩子们的吵闹声,看着他们活泼的身影,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,偶尔还会把小石头或承平叫到身边,给他们讲个古老年间的小故事。
他们依旧没有忘记回来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