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候声开始此起彼伏,从零星几声迅速变得密集起来。认识她的、听说过她事迹的老师和同学们,纷纷向她投来惊讶、好奇,继而化为由衷尊敬和欢迎的目光。他们的语气真诚而热切,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客套。
在这个崇尚英雄、敬重奉献的年代,她毅然中断学业奔赴前线的事迹,早已通过学校的表彰、同学们的口耳相传,成为了校园里一段小小的传奇。她的选择,她的勇气,赢得了所有人的钦佩。
“前线……很苦吧?听说炮火很猛……”
“秦同学,你真勇敢!”
“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,平安比什么都强!”
面对围拢过来的关切目光和七嘴八舌的问候,秦淮如有些不好意思地微笑着,一一点头回应。她挑选着词汇,尽量分享一些前线医疗队救死扶伤的感人片段,描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乐观,说说朝鲜人民的情谊,却刻意隐去了那些最残酷的、血肉横飞的场面,省略了那些日夜担惊受怕、思念家人的煎熬。
即便如此,她的讲述依旧让这些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同学们听得时而屏息惊呼,时而热泪盈眶,时而感慨万千。
走进那间熟悉的阶梯教室,木质的长椅、磨得光滑的桌面、斑驳的黑板,甚至空气中粉笔灰的味道,都让她感到一种熨帖的熟悉感。距离上课铃响还有几分钟,教室里已经坐了大半学生。她的出现,让原本有些嘈杂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。
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她身上。惊讶、好奇、探寻……片刻的寂静之后,是更热烈的爆发。
“淮如!”
“是秦淮如!她回来了!”
呼啦一下,十几个同学立刻围了上来,将她团团围在中间。问题像连珠炮一样抛来:
“前线到底是什么样子?”
“你真的在炮火里做手术吗?”
“见到美国鬼子了吗?”
“李……呃,你爱人还好吗?”关于她和李天佑的关系,学校里隐约有些传闻,但大家都很体贴地不去深究。
秦淮如被同学们的热情包围着,心里那点忐忑渐渐被暖流取代。她微笑着,耐心地回答着大家的问题,依旧秉持着“报喜不报忧”的原则,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,描绘成一段充满使命感和战友深情的特殊经历。
正在这时,授课老师,一位头发花白、戴着深度黑框眼镜、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抱着一摞讲义走进了教室。他习惯性地扶了扶眼镜,目光扫过教室,很快就注意到了人群中心的秦淮如。
老教授镜片后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,闪过一丝惊喜和欣慰。他放下讲义,径直走到秦淮如面前,不顾围着的学生,关切地上下仔细打量她,仿佛在确认她是否完好无损。
“淮如同学?”老教授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,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,“回来了?好,好啊,平安回来就好,太好了!”他连连点头,花白的眉毛因为笑意而弯起,“嗯,不一样了,经了风雨,见了世面,眼神更稳了,气质更沉静了!好!这才是我们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有的样子!不娇气,有担当!”
老教授毫不吝啬的赞赏,让秦淮如的脸微微泛红,心里却像喝了热水一样温暖。她恭敬地叫了一声:“教授,我回来了。”
老教授欣慰地点点头,然后转过身,面向全班同学,用力敲了敲讲台,让大家安静。他清了清嗓子,神情变得郑重起来:“同学们,请大家安静一下!今天,我们课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同学回归..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