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3章 把柄(2 / 3)

管工作中的“积极表现”,他被任命为轧钢厂的杨厂长,穿上了挺括的干部制服,可每次站在厂门口,他都觉得那身衣服像枷锁,勒得他喘不过气。

    “秤砣”和“火柴”的境遇也大同小异。“秤砣”因熟悉街道情况,被安排到铜锣鼓巷街道办事处当王主任,每天处理着居民的琐事,却总在看到与李有水家相似的四合院时愣神;“火柴”则凭借当年在地下党负责保卫工作的经验,成了区治安队的陈队长,握着执法权,却始终不敢回想那个寒夜。他本可以救李有水夫妇,却因为“老刀”的失误和上级“不能暴露”的命令,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。

    三人的日子看似安稳,心里却始终悬着一块石头。当年的失职,像一根毒刺,深深扎在他们心底,既是对李有水夫妇的愧疚,也是对“秘密暴露”的恐惧。他们最怕有人提起1947年那个冬天,最怕有人问起“李有水夫妇为什么没能撤离”,更怕有人追查“接应小组当年到底出了什么事”。

    而龙老太太和易中海,恰好抓住了他们的软肋。解放后,龙老太太的儿子跟着光头去了岛上,她则遣散下人掩盖身份依旧住在四合院里,做了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孤寡老太太,却总在杨厂长等人路过时“偶遇”。

    有次杨厂长回家,刚走到院门口,就见龙老太太坐在门槛上摘菜,慢悠悠地说:“杨厂长现在真是出息了,不像当年啊,那年冬天,我还以为你们这些人,要栽在北平城里呢。”

    这话像一句提醒,让杨厂长瞬间僵在原地。他知道龙老太太话里有话,却不敢接茬,只能干笑着点头,匆匆走进屋里。类似的“提醒”,王主任和陈队长也常遇到:龙老太太会在王主任处理四合院搭建问题时说“当年要不是我多嘴,有些事怕是瞒不住”;易中海则会在陈队长检查治安时“无意”提起“李有水家当年要是没那些‘意外’,说不定现在也能跟着享福”。

    他们从不说“我们知道你的秘密”,却总在不经意间戳中三人的痛处。杨厂长等人虽然不完全清楚龙老太太和易中海当年具体做了什么,却也隐约知道,是这两人“帮”他们掩盖了致命的“历史污点”。从此,一种畸形的控制与依赖关系悄然形成。

    杨厂长在轧钢厂招工,贾东旭明明不符合条件,他却特批了名额;王主任处理四合院违建,龙老太太想在院里搭个储物棚,他明知不合规定,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;陈队长接到居民对易中海“占公共空间”的投诉,也只是象征性地调解,从未真正追究。他们不敢完全言听计从,却在工作生活中处处给两人行方便,像是在偿还一笔永远还不清的“人情债”。

    田丹的调查,早已将矛头指向这三人。她手里握着“铁匠”的证词,“当年明确要求接应小组十一点前到位,延误必然有问题”;拿着解放后缴获的侦缉队档案,上面记载着“贾张氏举报时,只说‘看到李有水家烧东西’,并未提传单,传单是后续搜查时‘意外发现’”;还有几位当年住在四合院附近的老人回忆,“那天晚上听到枪声前,好像看到易中海在水井旁跟贾张氏说话”。这些证据,足以证明杨厂长、王主任、陈队长的失职是导致李有水夫妇牺牲的直接原因之一,几乎板上钉钉。

    可最关键的证据,能将易中海、龙老太太定罪的“杀人灭口、伪造线索”的实证,却像石沉大海。田丹查到当年“老刀”私会地点附近有个卖烟的小贩,亲眼见过“老刀”和那个女人进出小院,可等她找到小贩的住处,邻居却说“几年前就举家搬走了,没人知道去了哪”。

    她找到当年给龙老太太送信的老仆,老人却只是摇头,说“记不清了,年纪大了,很多事都忘了”;还有两个曾住在龙老太太隔壁的居民,田丹查到他们当年可能目睹了“处理线索”的过程,可档案显示,这两人早在1948年就“因病去世”,死亡时间恰好就在龙老太太开始“掩盖真相”之后,连死亡证明都透着诡异,都是由一家早已倒闭的私人诊所开具的。

    龙老太太背景复杂,解放后又与一些干部有所往来,行事老辣得很。她从不亲自出面处理“麻烦”,总是通过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笔趣阁】 www.biqu66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最新小说: 踹掉渣男后,被他小叔撬墙角 穿越修真界我天崩开局 夫人要和离,侯爷追妻悔断肠 天命妖女之不死捉鬼师 肖雪燕吴云 爽翻!在无限世界白嫖系统奖励 不治邪医 六零下乡:知青她有透视眼,带村考古奔小康 太上武神诀吴云肖雪燕 噩梦使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