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sp; 田丹扣紧军大衣纽扣,转身走向灯火通明的审讯大楼。走廊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与电传机的滴答声交织,恍若战场上密集的枪炮轰鸣。她摸了摸腰间的配枪,金属枪柄传来刺骨寒意。
受此事件影响,各地的秘密战线都要进行一次摸底排查。临行前首长的话犹在耳畔回响:“宁可错查百人,不可放过一个!”这句话,此刻化作刻在她骨子里的誓言,支撑着她走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深夜,田丹办公室的窗户在寒风中咯吱作响,台灯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,投在满墙的人物关系图上。绝密电报在桌上摊开,“毒蛇已捕获,速返京”几个字被红笔重重圈起,旁边散落着撕碎的照片,那是潜伏在台岛的同志,如今小半数的头像都被画上了刺眼的红叉。
田丹攥着伤亡名单走进物证室,白炽灯在头顶嗡嗡作响,照得墙面悬挂的黑白照片泛着冷光。她的手指轻轻抚过一张泛黄的合影,照片里二十余名同志挤在老式相机前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年轻而坚毅的笑容。
角落里,教她发报的陈老师戴着圆框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依旧温柔;扮作兄妹的阿强和阿珍站在中间,女孩胸前别着的纸花早已褪色;还有那个总爱往她口袋塞桂花糖的小交通员阿芸,歪着脑袋露出两颗虎牙,全然不知镜头外潜伏着怎样的危险。
“陈老师,您说过发报的节奏要像心跳一样沉稳。”田丹对着照片轻声呢喃,喉头突然发紧。记忆里的课堂上,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握着她的手腕,在电键上反复练习摩尔斯电码,“嗒嗒嗒,嗒嗒”的声响仿佛还萦绕在耳畔。而如今,老人的发报机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,黄铜外壳爬满了岁月的锈迹。
她移步到另一组照片前,那是某次任务成功后的庆功宴。同志们围坐在狭小的阁楼里,用搪瓷缸碰杯,杯中装的不过是掺了水的米酒。阿强举起酒杯,笑着说等革命胜利要回老家娶媳妇;阿珍则红着脸打趣,说要开一间裁缝铺,给所有女同志做新衣裳。可这些朴素的愿望,终究都化作了海峡对岸的一抔黄土。
物证架上,阿芸的帆布书包边角已经磨损,里面还塞着半块硬得硌牙的桂花糖。田丹颤抖着取出糖块,糖纸在灯光下泛着黯淡的光泽。她想起最后一次见阿芸,小姑娘把糖塞进她手心,眼睛亮晶晶地说:“田姐姐,等我回来,我再给你做更甜的!”
窗外的北风呼啸着拍打着窗户,仿佛是牺牲的同志们在诉说未尽的话语。田丹将名单贴在心口,深深鞠躬。那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信仰,那些被战火吞噬的青春,都将化作暗夜中的星光,永远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。她挺直脊背走出物证室,军靴踏在水泥地上的声响坚定而有力,这场无声的战争还在继续,她必须带着同志们的遗志,走向下一个黎明。
审讯室的铁门轰然打开,叛徒被押进来时,田丹正在擦拭配枪。枪管的金属冷光映出叛徒闪躲的眼神,她突然将枪拍在桌上:“六月十七号,你在基隆港接头时,袖口沾到的不是咖啡渍,是油墨。那家印刷厂里,有我们三个联络点。”叛徒的喉结剧烈滚动,冷汗顺着鬓角滴在审讯椅上。
摸底排查工作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。田丹戴着毛线手套,在档案库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,指尖被牛皮纸磨得发疼。当她翻到某份从上海转来的材料时,突然停住,泛黄的履历表上,“曾在中美合作所任职”的经历被巧妙掩盖,却逃不过她多年特工的直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