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丹蹲在供销社后院帮徐慧真整理账本,煤油灯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,与算盘珠子的影子重叠成奇妙的图案。“1948年的进货单要留好,不管是出身还是资产都要倒查两年呢,”田丹用红笔圈出一笔花生油的开销,票据上还留着日伪时期的印花税票,“这能证明这些是你正当劳动所得。”
徐慧真摸着账本边缘的焦痕,那是前年躲黑狗子时不慎燎到的。“丹丹,”徐慧真忽然放下算盘,“我听说大工厂合营要资产评估,那娄市轧钢厂还有工作组......”田丹合上账本,露出里面夹着的《新民主主义论》剪报,报角有田怀中用铅笔写的批注:“人民,只有人民......““小商户试点不一样,到时候应该同时有公方和私房经理,上面还会再派一个会计......”
话未说完,梁拉娣扛着半袋子西瓜进来,工装裤上还沾着焊渣:“慧真姐,今儿供销社到了不少大兴西瓜,甜得很,全无给咱两家买了些,让我送过来。”
凌晨的薄雾漫进胡同,田丹踩着露水离开时,看见四季鲜的窗户还亮着。徐慧真正在誊抄申请书,李天佑用卡车零件改的台灯在纸上投下齿轮状的光影,与远处机械场通宵作业的焊光遥相呼应。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试点批文,红章在晨雾中泛着微光,忽然觉得田丹公文包里的《小商户改造问答》重若千钧,那些铅字不仅能改变一个小业主的成分,更能在市井街巷的烟火气里,为新生的政权缝补出一条带着油盐味的康庄路。
这一夜,南门大街的石板路吸收着白日的余温,四季鲜的算盘声与供销社的记账声透过薄雾交织在一起,如同这个时代最质朴的心跳。当田丹走过机械场的铁栅栏,看见工人们的焊枪仍在黑暗中划出金色的弧线,那些火花与四季鲜窗内的灯光遥相呼应,共同在1950年夏末的雨夜里,点亮了小人物命运里的希望之光。
1950年初秋的清晨,徐慧真将泛黄的账本摊在八仙桌上,字迹被岁月浸得发灰,却依然清晰如昨。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墨迹,民国三十七年购酒曲的银钱、合营时公方代表的签名和军管会的公章,每一笔都像刻在年轮里的疤。
门外传来锣声,街道办事处的干事举着铁皮喇叭挨家挨户喊:“成分登记今儿轮到南门大街的商户了!”
秦淮如抱着双臂缩在柜台后,看蔡全无把供销社地契、合营合同摞成齐整的一沓。最上头压着军管会颁发的“守法商户”奖状,玻璃框里映出他不安的眉眼。“天佑,”蔡全无忽然指着某页泛黄的租约,“这上头写咱雇过两个伙计,要报吗?”他袖口手腕上露出当窝脖儿时磨出的硬茧,在晨光中像块灰褐色的补丁。
李天佑正给钢笔吸水,闻言笔尖顿了顿。墨水瓶里晃着徐慧真的倒影,她今早特意换了列宁装,左胸别着“妇女代表”的铜章。“照实报。”她抢过话头,指甲在“雇佣关系”栏掐出月牙印,“之前前确实雇过老陈头看库房,去年中风回乡了。这事儿在天佑把店上交的时候就说清楚了,现在供销社是公家的,你也只是雇员,出不了岔子。”提前找田丹了解过情况的徐慧真紧张中也透着信心满满。
办事处的条凳上挤满了街坊,空气里混着陈醋、煤烟和汗味。卖糖葫芦的老孙头攥着房契直哆嗦,羊皮纸边角磨得发亮,露出民国十八年的印花税票,他儿子在国军当过半年文书,这事瞒了三年终究要见光。徐慧真嗅着空气里的陈醋味,忽然听见窗口喊:“四季鲜便民酒馆,徐慧真同志!”
桌后的街道办干部扶了扶八角帽,镜片后的眼睛锐利的扫过地契上的朱红印章:“现有经营面积六十平,雇工情况……”蘸水钢笔突然停在半空,墨水在“雇佣”二字上洇出小团,“怎么没有住房?”
“我跟我男人......丈夫住一起,”徐慧真突然攥住李天佑的手,掌心潮得像攥了块冰,“我们住在南锣鼓巷的三间厢房里。”
“房子是谁的?”那干部头也不抬问道,钢笔尖在纸上敲出笃笃声。
&nb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