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6章 去朝还乡(2 / 3)

究是我等杞人忧天。”

“半月过后便是秋收,国库存粮依旧能供应前线战事,丰沛无虞。”

“至于我等担忧朝廷介入民间商贾,会使后世之君假借此道,苛待百姓。”

“此一条便愈发不可能。”

“陛下只以朝廷出面设立商会,并无明令约束。这便是在商贾心中设置底线,让他们明白朝廷时刻关注他们一举一动,如此他们便也不敢夺民之利。”

语罢,刘伯温顿了一下,随即眸光郑重看向李善长继续道:“想来此次陛下于西南建造粮仓也会如抛售低价粮相同,陛下之才定能处置妥当。”

“你既如此想,为何方才于宫中还执意顶撞陛下?”

看着眉头紧皱,满脸不解的李善长。

刘伯温语调深沉,沉声开口道:“身为人臣,倘若在下看到隐患闭口不言,此便是失了臣子本分。”

“陛下诸多奇思本为兴国之举,只不过未竞之时,除陛下外无人知结果如何。”

“故而.....”

刘伯温深吸口气,脸上不舍也尽数消散,此刻甚至多了几分从容与坦然。

“善长兄,若在下继续留在朝中,非但不能为国裨益,为陛下臂助,反而还会拖陛下的后腿。”

“如此,在下实不该继续留在朝中。”

言至于此,李善长这才终于明白了过来。

刘伯温是觉自己才智浅薄,不能辅佐朱标。相反还会给朱标添乱。

可真要说的话,整个朝堂,诸多文臣。也只有他刘伯温精通商贾、民生这类的杂学,也唯有他刘伯温能与朱标就这些问题商议一二。

眼下刘伯温因才学浅薄,难以辅助朱标心生惭愧,故而离朝。

那他李善长等人岂不是恬不知耻,继续留在朝中也不过是想攀附明君,名垂后世?

“伯温啊,你所言我自是明白。可商贾之法唯你可与陛下对谈。”

“若你离去.....”

“善长兄无需在意。”

刘伯温表情温和,继续说道:“正因在下略微熟悉些杂学,因此陛下所立之策,在下才多有顶撞。”

“反观善长兄不熟商贾之法,不通杂学,岂不恰好为陛下所用,岂不是正好能全力施行陛下交代下来的每一件差事?”

车驾不停,直抵刘伯温府前。

待马车停下之时,刘伯温故作随意,玩笑说道:“在下孤星坐命,佛德浅陋不能侍奉明君。”

“唯望善长兄能为国朝鞠躬尽瘁,尽忠竭力。”

刘伯温伸出双手攥住李善长的手臂,微微用力。

继而压低嗓音,语调也格外郑重说道:“善长兄也无需担忧,陛下并非刻薄寡恩之君,善长兄留任京师,身后之荣自是千古无二。”

语罢,刘伯温拱手行礼,随即便也朝自家府邸走去。

而看着刘伯温头也不回的背影,李善长也是明白,这老东西俨然是下定决心要去国离朝,即便他如何劝说也都是无济于事。

当看到刘伯温踏入府门后,转身冲自己颔首微笑。

李善长也不再纠结,随即双手合礼,道了声保重便径直离开。

没办法!

刘伯温离京并非是与朱标有所嫌隙,更非这对君臣不能相容。

实在是刘伯温因自己学浅心生惭愧,不能侍君。

想要让刘伯温继续留在朝中恐怕也只有一个办法,那便是找个精通商贾、民生这类杂学的师父,好好教授刘伯温。

只要刘伯温与朱标见识到了同等地步,那自然就没有什么隔阂。

然而问题是,巍巍大明除了朱标,竟找不出精通商贾这类杂学之法的大才来。

饶是他李善长也对此类学问一知半解。

谨身殿内。

朱标努力平复心绪,却怎么也看不进手中奏疏。

安排刘伯温离京,朱标打心底里自然不舍。

可无奈,眼下也唯有这一个法子。

毕竟刘伯温代表的从来都不只是他一个人。

以先前自己提议抛售低价粮为例,刘伯温率先展露劝阻之意,詹同、宋濂等人见状,故而相随。

而看到这几位重臣大儒一并劝阻,朝中其他文臣即便脑子里没什么思绪,却也愿意跟着一并劝谏。

好在今日刘伯温劝阻废弃南方粮仓是在谨身殿内提出。

若是于朝会之上,朱标不用想都知道刘伯温这话刚一说完,紧接着户部李俨便要诉说国库空虚,难以维系大战。

朝中夫子也会以大明于诸国眼中乃是重礼信仁的形象,劝阻自己对待领边诸国当以教化为主。

紧接着那些没什么头脑的年轻文人便要说什么劝自己收敛好战之心,与民更始的糊涂谏言。

朱标不愿舍弃刘伯温这个大才。

可自打从倭国回京之后,刘伯温所作所为,也着实让朱标徒增烦恼。

心绪愈发苦闷,朱标一把将手中奏疏拍在桌上。

可也时朱标抬眸的瞬间,却见常氏正怀抱雄英出现在门口。

最新小说: 特工传奇之重明 大清隐龙 抗战: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换经纪人后,顶流他恃宠而茶 甄嬛传:穿余莺儿后小厦子是我爹 红楼:我和黛玉互穿了 乱混聚树 鹰掠九天 嫡嫁千金 游戏?还是哲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