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译文:
“斜”这个名称,是说这个时辰太阳倾斜到西南方向。
注解:
未时(13-15点)太阳开始西斜,位于西南方向,故以此命名。
原文:
至申时名曰角。
译文:
到了申时,称为“角”。
注解:
“角”为申时对应的时段名称,与太阳位置相关。
原文:
角者,在屋角也。
译文:
“角”这个名称,是说这个时辰太阳(的位置)在屋角(附近)。
注解:
申时(15-17点)太阳西落,位置较低,常出现在屋角附近,故以此命名。
原文:
至酉时名曰落。
译文:
到了酉时,称为“落”。
注解:
“落”为酉时对应的时段名称,体现太阳即将落下的状态。
原文:
落者,日落入也。
译文:
“落”这个名称,是说这个时辰太阳落下(地平线)。
注解:
酉时(17-19点)太阳西沉落下,故以此命名。
原文:
五月则重一出字、落字二时。
译文:
五月(太阳可见时间长)就多出“出”“落”两个时辰。
注解:
五月昼长,太阳日出更早、日落更晚,故在原有七个时段基础上,额外包含“出”“落”对应的延长时段。
原文:
十月则减去出字、落字二时。
译文:
十月(太阳可见时间短)就减去“出”“落”两个时辰。
注解:
十月昼短,太阳日出更晚、日落更早,故在原有七个时段中,减去“出”“落”对应的时段。
原文:
凡看日月定时,以一正字在头顶正中,作为准则。
译文:
凡是通过太阳月亮确定时辰,以“正”字对应的(午时太阳在头顶正中)作为标准。
注解:
“正”对应午时太阳在正南头顶的位置,是全天太阳位置的基准点,为划分其他时段提供参照。
原文:
将出落二字,作两边才好分七字。
译文:
把“出”“落”两个字(对应的时段)放在两边,才能更好地分辨七个字(对应的时段)。
注解:
“七字”指“齐、茶、出、正、斜、角、落”七个时段名称。
此句说明时段的空间分布逻辑:以“正”为中心,“出”(东)和“落”(西)分置两边,便于划分其他时段。
原文:
凡看日月定时,须在空阔地方才准。
译文:
凡是通过太阳月亮确定时辰,必须在空旷开阔的地方才准确。
注解:
强调观测环境的重要性,空旷处无遮挡,能清晰观察太阳月亮的位置,保证定时准确。
原文:
若在街巷墙屋遮蔽之处,则不验。
译文:
如果在街巷、墙壁、房屋等有遮挡的地方,(观测结果)就不准确。
注解:
“不验”意为“不准确、无效”。
此句与前句对比,说明遮挡物会阻碍对日月位置的准确观测,导致定时失效。
总结:本章节主要讲了。
《命理探源》中的“看日定时法”以太阳视运动为核心,结合天文观测、地域时差与命理逻辑,构建了一套通过太阳位置确定时辰的系统方法。
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:
一、太阳视运动与地支的时空对应
袁树珊继承传统“观象授时”体系,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与地支、五行关联,形成动态计时模型:
1.日出日落的地支定位
卯时(5-7点):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,对应地支卯(木),方位甲位(五行属木)。
此时需结合“日出扶桑”“金鸡报晓”等自然现象校准,如“日露东山角必属卯时”的口诀。
午时(11-13点):太阳运行至正南天顶,对应地支午(火),方位丙位(火)。
以“日中竿影最短”为标志,结合日晷刻度验证,如“竿影入午线必属午时”。
酉时(17-19点):太阳落于西方地平线,对应地支酉(金),方位庚位(金)。
需观察“日沉西山”“鸦栖树梢”等现象,如“日没庚方必属酉时”。
2.太阳高度与五行生克
将太阳高度角与五行能量强弱关联:
辰时(7-9点):太阳升至东南方,木气渐盛,需结合东方星象(如岁星)校准时辰。
申时(15-17点):太阳西斜,金气收敛,需参考西方星象(如太白星)调整刻数。
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