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每日太阳在天七时,乃卯辰巳午未申酉是也。
译文:
每天太阳在天空(可见的时间)有七个时辰,就是卯时、辰时、巳时、午时、未时、申时、酉时。
注解:
“在天七时”指太阳从日出到日落的可见时段。
“卯辰巳午未申酉”为地支计时中的七个时辰,对应清晨至傍晚,是太阳可见的主要时段。
原文:
惟五月夏至前后,月余之内,在天九时。
译文:
只有五月夏至前后,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太阳在天空(可见的时间)有九个时辰。
注解:
“惟”表转折,强调特殊情况。
“夏至”时北半球昼最长,故太阳可见时间延长至九个时辰。
“月余”指约一个多月。
原文:
十月冬至前后,月余之内,在天五时。
译文:
十月冬至前后,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太阳在天空(可见的时间)有五个时辰。
注解:
“冬至”时北半球昼最短,故太阳可见时间缩短至五个时辰。
此句与前句对比,体现季节对日照时长的影响。
原文:
看日定时之图
译文:
通过观察太阳确定时辰的图表
注解:
“看日定时之图”是辅助判断时辰的图示工具,下文为对该图的解释。
原文:
()(正)()
译文:
(图中左侧空位)(正)(图中右侧空位)
注解:
此为图表的上排结构,“正”居中,对应午时太阳在头顶的位置,左右空位为其他时段的对称分布预留。
原文:
(齐茶出)()(斜角落)
译文:
(齐、茶、出)(中间空位)(斜、角、落)
注解:
此为图表的下排结构,“齐、茶、出”居左,“斜、角、落”居右,中间为空位,与上排“正”呼应,构成完整的时辰方位体系。
原文:
面向南坐,照此图看。
译文:
面向南方坐下,按照这张图表(观察太阳位置)。
注解:
“面向南坐”是观测太阳的标准方位,因北半球太阳多位于南方天空,朝南便于准确判断方位与时辰。
原文:
且如日出卯时。
译文:
比如太阳升起在卯时。
注解:
“且如”为举例,以卯时日出为例,具体说明“看日定时”的方法。
原文:
日出曰出,言此时日始出也。
译文:
(卯时)称为“出”,是说这个时辰太阳刚刚升起。
注解:
“曰出”指将卯时命名为“出”。
“始出”强调太阳初升的状态,解释“出”的含义。
原文:
至辰时名曰茶。
译文:
到了辰时,称为“茶”。
注解:
“至”表时间推移,“茶”为辰时对应的时段名称,是“看日定时”的特定称谓。
原文:
茶者,言此时如早茶时候也。
译文:
“茶”这个名称,是说这个时辰就像喝早茶的时间。
注解:
以日常生活中“早茶时候”类比辰时(7-9点),解释“茶”的命名缘由。
原文:
至巳时名曰齐。
译文:
到了巳时,称为“齐”。
注解:
“齐”为巳时对应的时段名称,体现太阳位置与时段命名的关联。
原文:
齐者,日斜东南也。
译文:
“齐”这个名称,是说这个时辰太阳倾斜到东南方向。
注解:
描述巳时(9-11点)太阳方位特征——东南方向且倾斜,解释“齐”的含义。
原文:
至午时名曰正。
译文:
到了午时,称为“正”。
注解:
“正”为午时对应的时段名称,突出此时太阳位置的特殊性。
原文:
正者,日在正南也。
译文:
“正”这个名称,是说这个时辰太阳在正南方向。
注解:
午时(11-13点)太阳运行至正南天顶,位置最“正”,故以此命名。
原文:
至未时名曰斜。
译文:
到了未时,称为“斜”。
注解:
“斜”为未时对应的时段名称,描述太阳方位的变化。
原文:
斜者,斜西南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