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章 明(8 / 25)

进行政治经济来往 [51],增长财政收入 [52-53]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。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,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,扩大明朝对南洋、西洋各国的影响力。 [54]《明史》评价明成祖时期的国力“远迈汉唐” [55]。但明成祖朱棣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,他五征蒙古、出兵安南 、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为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,导致民乱、农民起义时有发生。 [295]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。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七月,朱棣死于征途之榆木川,庙号太宗,嘉靖十七年(1538年)改庙号成祖。 [338]

仁宣之治

明成祖去世后,其长子朱高炽即位,即明仁宗,年号洪熙。明仁宗有很高的政治经验,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,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,朝无废事。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,首先平反冤狱,释放夏原吉等因谏阻北征而入狱的旧臣, [315]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,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,又平反冤狱,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,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,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。在政治上,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,任用“三杨”(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)等贤臣辅佐朝政。明仁宗通过改组内阁,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,以着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,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。 [313]明仁宗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,他褒奖直言,虚怀纳谏,此举虽然仍有相当的局限性,但与永乐时期相比,已有了很大的进步。 [315]在军事上,明仁宗修整武备,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。 [56-57]洪熙元年(1425年)四月十六日,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。并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谒皇陵,计划将京师迁回南京。但仁宗年龄已经偏高,即位仅一年就驾崩。仁宗驾崩后,长子朱瞻基即位,是为明宣宗,年号宣德。

明宣宗朱瞻基

明宣宗在仁宗奠定的基础上,倚靠重臣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“三杨”及尚书蹇义、夏原吉,组成了志在守成的稳健的统治核心。在解决了前朝遗留的问题后,重点转向治理内政方面。首先平定了汉王高煦之叛。早在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深得永乐帝宠信的汉王朱高煦夺嫡失败后,受到永乐帝惩罚,徙封乐安州(今山东惠民)。但他不甘失败,宣宗少主初立,汉王妄图重袭“靖难”故事,于宣德元年(1426年)八月举兵反叛,宣宗在“三杨”等人支持下亲征,平息了反叛,将汉王父子废为庶人,禁锢京师,巩固了中央政权。为休兵养民,明宣宗一改永乐时的讨伐政策,主动从交趾撤兵,减轻了人民负担,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。 [314]

明宣宗清革前弊,整顿统治机构,对那些“贪津不律”、“不达政体”和“老疾”者,予以罢免,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,以振朝风。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,而这些通过荐举和赐敕委派的知府,多为当时最干练的官员。另外,明宣宗在一些重要省份设置巡抚,主要目的是整理赋税。在用人方面,明宣宗限制入仕人数,实行保举和欠任,目的在于任官得人和责成治效。明宣宗还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,蠲免税粮、复业流民、赈灾救荒等,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 [314]

明宣宗实行德政治国,并且先后派遣郑和、王景弘下西洋,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,实行重农政策,赈荒惩贪,息兵养民,使明朝天下安定,社会经济迅速发展。使国力达到极盛,史称“仁宣之治”。 [58]但明宣宗同样擅长书画,有画作传世。 [59]同时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,为明英宗时期的宦官乱政埋下隐患。 [60]

由盛转衰

抗击瓦剌的于谦

1435年,九岁的朱祁镇继位,即明英宗,年号正统。正统初年,因明英宗年幼,太皇太后张氏与三杨治国有道,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。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,安定边防,整顿吏治,发展经济,使得明朝国力鼎盛。1442年,遏制王振权势的张太后去世之后王振大肆揽权。太监王振原在太子宫当差,他极善察言观色,迎奉拍马,把太子哄得难离他半步。朱祁镇即帝位后,便把他提拔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,替皇帝管理和批阅所有奏章。王振成了正统皇帝最为信赖之人。元老重臣“三杨”死后, [61]王振更专横跋扈,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,举朝称其为“翁父”, [62]英宗对他信任有加。 [63]王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笔趣阁】 www.biqu66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最新小说: 生而不凡 太太别演了,禁欲傅总会读心 山庄通异界古人来打工 刺杀夫君失败!我为保命趴他怀里哭 重生1988,我在苏联当倒爷 风雪压我五年,出关已是无敌 离婚就离婚!别挡本夫人送外卖攒阴德 让你当后娘,你躺平成全家白月光 被总裁师妹骗到非洲当军阀 岁岁长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