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递的郑重情感。
在古代社会,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,是人与人之间、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,一丝一毫的疏忽,都可能引发误解、破坏关系,甚至点燃战火。《左传?僖公三十年》记载:“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” 郑国之所以被晋、秦两国围攻,原因之一便是 “无礼于晋”,可见礼仪在当时邦交中的重要性。因此,执圭者必须全神贯注,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精准无误,将内心的敬畏与谨慎,通过面部表情与脚步动作传递出来。战国时期,燕国使者苏代出使齐国,劝说齐王放弃攻打燕国。在齐王宫殿上,苏代手持玉圭,始终保持着 “勃如战色,足蹜蹜如有循” 的姿态,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规范,每一个表情都庄重严肃。齐王被苏代的恭谨与真诚所打动,最终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。苏代的成功,不仅在于他的言辞,更在于他通过礼仪动作传递出的尊重与诚意,让齐王感受到了燕国的友好意愿。
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恰恰是中华文明的特质之一。古人认为,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,礼仪并非外在的束缚,而是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,是 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 的基础。一个人的举止是否合礼,不仅关乎个人形象,更关乎家庭荣誉、国家尊严。因此,他们从孩童时期便开始学习礼仪,将每一个动作、每一句话都融入日常,使之成为一种本能。《礼记?内则》记载:“子能食食,教以右手。能言,男唯女俞。男鞶革,女鞶丝。六年,教之数与方名。七年,男女不同席,不共食。八年,出入门户,及即席饮食,必后长者,始教之让。九年,教之数日。十年,出就外傅,居宿于外,学书计,衣不帛襦裤,礼帅初,朝夕学幼仪,请肄简谅。” 从孩童学会吃饭、说话开始,便要接受礼仪教育,学习如何用右手吃饭、如何回应他人、如何与长辈相处,这些看似琐碎的教育,正是为了让礼仪融入孩子的生活,成为他们的本能。
执圭者的 “足蹜蹜如有循”,正是这种长期修养的结果:他并非刻意模仿,而是内心的敬畏与谨慎,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了细碎而坚定的脚步,如同循着天道与人伦的轨迹前行,不敢有片刻懈怠。在山东曲阜孔庙中,保存着许多古代祭祀孔子的礼仪器具与壁画,其中一幅壁画描绘了古代文人学者执圭祭祀孔子的场景。画中执圭者身着礼服,脚步细碎,沿着祭祀的路径缓缓前行,每一步都踩在预定的位置上,没有丝毫偏差。这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执圭者长期礼仪修养的成果,让我们看到了礼仪如何从外在的规范,内化为个体的本能反应。
三、情之真:礼仪背后的人性温度
礼仪并非冰冷的教条,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情感表达。《论语》在描述完执圭行礼的庄重后,紧接着写道:“享礼,有容色。私觌,愉愉如也。” 这一转折,让我们看到了礼仪背后真实的人性:庄重并非冷漠,恭谨并非疏远,礼仪的本质是 “以理节情”,是让情感在合适的场合得到恰当的表达。这种情感与礼仪的融合,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,如《诗经?小雅?鹿鸣》中 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”,便描绘了古人在宴会上以礼仪招待宾客,同时表达喜悦情感的场景,与执圭礼仪中 “享礼,有容色” 的情感表达异曲同工。
“享礼,有容色”,指的是在献上礼物的仪式上,执圭者面带和悦之色。享礼是邦交仪式的重要环节,在完成了执圭行礼的庄重程序后,献上本国的特产与珍宝,是进一步表达诚意与友好的方式。此时的 “有容色”,并非轻浮的笑容,而是庄重之后的释然与真诚:既然双方已经通过执圭仪式确立了信任,便可以放下紧绷的神经,以和悦的姿态传递善意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,有一篇关于古代邦交礼仪的文献,其中记载:“享礼,使者奉币,面带悦色,言曰:‘寡君闻君有嘉会,使下臣奉此薄礼,以助君之欢。’” 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享礼时使者的言行与表情,印证了《论语》中 “享礼,有容色” 的真实性,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享礼中所传递的真诚情感。
这份和悦,是对交往成功的期许,是对彼此文化的尊重,是 “君子和而不同” 的包容之心。它让冰冷的邦交仪式,多了一份人情味,让两个陌生的邦国,在礼仪的框架下,感受到了彼此的温度。西汉时期,张骞出使西域,开辟了丝绸之路。在与西域各国交往的过程中,张骞不仅带去了中原的丝绸、瓷器等特产,还向西域各国展示了中原的礼仪文化。在享礼环节,张骞手持玉圭(虽此时圭的使用已不如商周时期普遍,但仍作为重要礼器),面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