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其他类型 > 历史的回响: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> 第243章 处下居上:孔子言行里的处世智慧

第243章 处下居上:孔子言行里的处世智慧(1 / 8)

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;其在宗庙朝廷,便便言,唯谨尔。

仲秋的午后,我在古籍馆翻阅《论语?乡党》,读到 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;其在宗庙朝廷,便便言,唯谨尔” 时,眼前忽然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:在鲁国的乡邻间,孔子温和恭顺,仿佛不善言辞;而在祭祀的宗庙、议事的朝廷上,他却言辞流畅,只是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行姿态,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,依然清晰地勾勒出一位智者在不同场合的处世之道 —— 在乡党间放低姿态,以谦逊融入社群;在朝堂上明晰表达,以责任践行使命。

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,礼崩乐坏却又礼乐尚存,乡党是宗族伦理的重要载体,宗庙朝廷是国家礼制的核心场所,不同场合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规范与言行要求。孔子的言行差异,并非虚伪的 “两面性”,而是对场合伦理的深刻理解与尊重:在乡党,需以 “讷” 显恭谨,维系邻里间的和谐;在朝堂,需以 “辩” 明事理,承担治国理政的责任。这种 “处下则讷,居上则辩” 的智慧,不仅是孔子个人修养的体现,更成为了后世中国人待人接物、履职尽责的重要准则。

从孔门弟子对老师的记载,到后世文人学者对 “场合伦理” 的践行,再到现代社会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言行选择,孔子的这份处世智慧始终在传承。它不是对个性的压抑,而是对秩序的尊重;不是对责任的逃避,而是对使命的担当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孔子的 “乡党” 与 “朝堂”,探寻他言行差异背后的处世哲学,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智慧力量。

一、乡党之 “讷”:谦逊恭顺的处世姿态

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”,这里的 “恂恂”,是温和、恭顺的样子;“似不能言者”,并非真的不善言辞,而是刻意收敛锋芒,以谦逊的姿态融入乡党社群。在古代社会,乡党是由宗族、邻里构成的小型共同体,维系其稳定的核心是伦理亲情与礼仪恭让。孔子在乡党间的 “讷”,正是对这种社群伦理的尊重与践行 —— 不张扬、不炫耀,以温和恭顺的言行,守护邻里间的和谐氛围。

(一)“讷” 之内涵:放低姿态,融入社群

乡党间的 “讷”,首先是一种 “放低姿态” 的自觉。孔子虽学识渊博、声望卓着,却从不以 “智者”“贤者” 自居,在乡邻面前,他始终将自己置于 “平等一员” 的位置,用温和恭顺的言行消除身份差异带来的距离感。《论语?乡党》中还记载:“朝,与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;与上大夫言,訚訚如也。君在,踧踖如也,与与如也。” 即便在朝堂上与不同等级的官员交谈,孔子也会根据对方的身份调整言行姿态,更何况在更为亲近的乡党间。

在春秋时期的乡党社群中,“年长有序”“尊卑有别” 是重要的伦理规范,但这种规范并非冰冷的等级压迫,而是以亲情为基础的和谐秩序。孔子的 “恂恂如也”,正是对这种秩序的维护 —— 面对长辈,他恭敬倾听,不随意打断;面对同辈,他温和交流,不争执强辩;面对晚辈,他耐心引导,不居高临下。这种放低姿态的言行,让他与乡邻之间没有隔阂,真正融入到社群生活中。

比如,每逢乡党间的祭祀活动或婚丧嫁娶,孔子都会积极参与,并且严格遵守礼仪规范。在祭祀时,他会按照辈分依次行礼,不越矩、不张扬;在宴席上,他会主动为长辈布菜,倾听长辈讲述宗族往事;在邻里遇到困难时,他会尽己所能提供帮助,却从不求回报。乡邻们提起孔子,都说他 “温和可亲,如同自家兄长”,这种评价,正是对他乡党之 “讷” 的最好认可。

孔子的 “讷”,不是怯懦,也不是虚伪,而是一种 “共情式” 的处世智慧 —— 他深知,乡党社群的和谐,需要每个人放下身段,以真诚与恭顺对待他人;只有融入社群,才能真正理解百姓的生活,才能让自己的学说贴近现实。这种放低姿态的 “讷”,为他后来 “仁者爱人”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 等思想的形成,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。

(二)“讷” 之价值:化解隔阂,守护和谐

乡党间的 “讷”,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化解隔阂,守护社群的和谐。在乡党这样的小型共同体中,人与人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,难免会有利益摩擦或观念分歧,而 “温和恭顺” 的言行,正是化解这些矛盾的最好方式。孔子的 “似不能言者”,并非真的沉默寡言,而是在非原则问题上不争执、不辩解,用包容与理解化解分歧,维护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笔趣阁】 www.biqu66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最新小说: 一手掌生死,一剑断万古苏铭渊赵凌 仙灵妖神记 港综:我的系统是上位 凡人为仙 他得血气运行图后,武术可无限提升 火红年代:四合院之激情岁月 9个霸总的妈?谁爱当谁当! 万人迷也要打工吗 凤凰大领主 组织需要你这样的大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