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群的整体和谐。
《孔子家语》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:孔子在乡党居住时,邻居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弟子曾参发生了争执,原因是两人对一句古诗的理解不同。孩子的父亲得知后,觉得很不好意思,特意上门向孔子道歉。孔子却笑着说:“古诗的理解本就没有唯一答案,孩子们各有见解是好事,何必道歉呢?” 随后,他还特意邀请邻居父子到家中做客,让曾参与邻居的孩子一起探讨古诗,两人不仅化解了矛盾,还成为了好朋友。
在这个故事中,孔子没有因为曾参是自己的弟子而偏袒他,也没有用自己的学识去 “纠正” 邻居孩子的观点,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包容不同意见,用沟通的方式化解隔阂。这种 “讷” 的言行,不仅让两个孩子重归于好,更维护了邻里间的和谐关系。正如孔子所说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 在乡党间,真正的君子,是在保持自身原则的前提下,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,用温和的言行守护社群的和谐。
在现代社会,乡党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共同体,但社区、邻里依然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。孔子乡党之 “讷” 的智慧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。比如,在社区生活中,难免会遇到邻里间的小摩擦 —— 楼上孩子吵闹影响楼下休息,邻居占用公共空间堆放杂物,等等。此时,若能像孔子那样,以温和恭顺的态度与对方沟通,不指责、不抱怨,往往能更好地化解矛盾;反之,若态度强硬、言辞激烈,只会激化矛盾,破坏社区和谐。
孔子的乡党之 “讷”,告诉我们:在日常生活的社群中,“争理” 不如 “共情”,“辩解” 不如 “包容”;放低姿态,以温和恭顺的言行对待他人,才能真正化解隔阂,守护和谐的生活氛围。
(三)“讷” 之修养:克己复礼,内化于心
孔子乡党之 “讷”,并非刻意伪装的言行,而是 “克己复礼” 修养的自然流露。“克己复礼” 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指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与个性,遵守礼仪规范。在乡党间,“礼” 的核心是 “恭顺”“谦和”,孔子的 “恂恂如也”,正是将这种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修养的结果。
孔子一生都在践行 “克己复礼” 的修养。他曾说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 这种自我反省,让他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,使其符合礼仪规范。在乡党间,他会反省自己是否对长辈足够恭敬,是否对邻里足够友善,是否在言行上有张扬之处;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,他将 “恭顺”“谦和” 的礼仪内化为自身的本能,最终形成了 “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” 的言行姿态。
这种 “内化于心” 的修养,让孔子的乡党之 “讷” 没有丝毫做作之感,而是充满了真诚。比如,当乡邻向他请教问题时,他不会因为对方学识浅薄而轻视,而是耐心倾听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;当乡邻对他的学说提出质疑时,他不会急于辩解,而是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,若对方言之有理,便会虚心接受。这种真诚的 “讷”,让他在乡党间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信任。
在现代社会,“克己复礼” 的修养依然重要。它不是要求我们压抑个性,而是要我们在社群生活中,克制自己的傲慢与偏见,尊重他人、包容他人;将 “谦和”“恭顺” 的美德内化为自身修养,用真诚的言行对待身边的人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像孔子那样,真正融入社群,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。
二、朝堂之 “辩”:明晰严谨的言说智慧
“其在宗庙朝廷,便便言,唯谨尔”,这里的 “便便言”,是言辞流畅、条理清晰的样子;“唯谨尔”,是指虽然言辞流畅,但始终保持严谨、谨慎的态度。宗庙是国家祭祀祖先的场所,朝廷是国家议事决策的地方,这两个场合都与国家礼制、治国理政息息相关,需要清晰、准确的言说,才能确保礼仪的规范与决策的正确。孔子在朝堂上的 “辩”,正是对这种场合需求的回应 —— 以流畅的言辞阐明观点,以严谨的态度坚守原则,承担起治国理政的责任。
(一)“辩” 之必要:明晰事理,履职尽责
在宗庙朝廷上,“辩” 是履职尽责的必要条件。宗庙祭祀关乎国家礼制的传承,每一个环节、每一句祝词都有严格的规范,若言说模糊不清,很容易违背礼仪;朝廷议事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,每一项决策、每一个观点都需要清晰的论证,若言说混乱无序,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。孔子作为熟悉礼制、心怀天下的学者,在宗庙朝廷上必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