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刘青山抱着咿咿呀呀的小外甥王景行,
和大姐刘文竹有说有笑地赶到爷爷刘树德家时,老远就听见院子里人声鼎沸,热闹得像个集市。
果然,一进院门,就看到家里人头攒动,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。
大爸刘福来和大妈许美娟、二爸刘兆丰和二妈王二妮、还有自家老爸刘茂财和老妈王凤仪,全都到了。
一帮堂兄弟姐妹们更是三五成群,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。整个院子充满了欢声笑语,灶火正旺,一看就知道今天又是吃大锅饭的日子。
这也难怪,刘树义和刘树茂两位爷爷远道而来,这是几十年来的首次团聚,刘家人自然要抓紧这难得的时光聚在一起,多说说话,多熟悉熟悉,好好增进一下中断了半个世纪的感情。
这份浓浓的亲情,让整个院子都笼罩在温馨融洽的气氛中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
时近正午,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满院落。
院子一角的土灶早已烧得通红,粗壮的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,冒着青白色的烟,袅袅升起。
一口硕大的黑铁锅架在灶上,锅里正“咕嘟咕嘟”地炖着肉,浓郁的肉香随着蒸汽四处飘散,勾得人馋虫直冒。
灶台旁边,
大妈许美娟、二妈王二妮和老妈王凤仪正围着一个大案板忙活得热火朝天。
许美娟力气大,正在揉着一大团光滑的面团,手臂稳健地发力;王二妮心灵手巧,正麻利地调着肉馅,往里面加调料、搅打上劲;王凤仪则已经开始擀饺子皮,小小的擀面杖在她手中飞舞,一张张圆整的饺子皮飞快地堆叠起来。
在北方,
尤其是在农村,用亲手包的饺子待客,那是表达敬意的最高礼仪。
这热热闹闹包饺子的场景,充满了浓厚的家常气息和待客的真诚。
院子中央的石桌旁,围坐着刘家的核心。
爷爷刘树德坐在主位,左边是二爷爷刘树义,右边是三爷爷刘树茂,兄弟三人从早上说到了现在,仿佛有说不完的话。
大爸刘福来、二爸刘兆丰和老爸刘茂财也陪坐在一旁。
石桌上摆满了花生、瓜子、核桃、红枣等吃食,还有几个泡着浓茶的搪瓷缸子。
他们显然已经聊了许久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激动,时而开怀大笑,时而感慨唏嘘,气氛热烈而融洽。
在这圈长辈的外围,坐着王卫国、刘红苕、刘劲草、刘浩川、刘江河他们几个年纪稍长的孙辈。
他们虽然插不上太多话,但都听得聚精会神,脸上带着笑,感受着这难得的团圆氛围。王卫国更是坐得笔直,神情专注,显然很珍惜这个融入大家庭的时刻。
而在院子的另一角,则是完全不同的活泼景象。
年纪更小的刘白杨、刘青松、刘苍岩则没那么安静,他们正和刘伟民凑在一起,蹲在地上逗弄着家里那条温顺的大黄狗。
大黄狗被他们挠得舒服,躺在地上露出肚皮,尾巴欢快地拍打着地面,引得几个小子不时发出哄笑声。
刘青山刚踏进这热热闹闹的院子,还没来得及细看,立刻就被眼尖的刘树德瞧见了。
老爷子正红光满面地坐在石桌旁,跟两位弟弟说得兴起,一抬眼看见孙子,立刻笑逐颜开,高高地招了招手,声音洪亮地喊道:“青山!过来,过来坐!就等你了!”
“景行给我吧,你去陪爷爷他们说说话。”
大姐刘文竹笑着迎上前,很自然地从刘青山怀里接过了咿呀学语的王景行,然后抱着孩子轻快地走到一旁的案板边,看奶奶、大妈她们热热闹闹地包饺子、准备饭菜去了。
刘青山应了一声,穿过院子里或坐或站的家人,朝着爷爷那桌走去。
冬日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身上,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的浓香和柴火的气息,让人倍感温暖踏实。
刘树德见孙子走过来,笑着指了指自己身旁特意空出来的一个位置,“来,坐这儿!”
一旁的刘浩川很有眼力劲儿,一见这情形,立刻麻溜地站起来,把自己屁股底下那个结实的小板凳抄起来,殷勤地递给刘青山:“四哥,给!”
刘青山也没跟他客气,笑着接过板凳,便稳稳当当地在爷爷身边坐了下来。
这个位置正好在爷爷刘树德和二爷爷刘树义中间,显见得是长辈们特意给他留的。
刘青山刚一落座,二爷爷刘树义便转过头来,脸上带着温和而又赞赏的笑容,看着他说道:“青山啊,今天早上起来吃过饭,你爷爷就领着我和你三爷爷俩,在咱村里里外外、上上下下转了一大圈!”
他说话时神采奕奕,显然心情极好,伸出手指如数家珍般地继续说道:“华山公司那气派的办公楼和厂房、干干净净的猪舍,村口那热闹体面的招待所和饭店,还有人来人往的商店、仓库……就连咱自己家里的粮仓、社员们家里的粮囤,这些啊,你爷爷都带着我们统统看了个遍!”
说到这儿,
刘树义情不自禁地伸出手,用力地拍了拍刘青山的肩膀,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