句话很快在阵地上流传开来,成为了gti特战干员们的共识。
这种心态虽然提升了短期内的战斗力,但也导致了弹药储备的极消耗。
后勤军官的警告越来越频繁和焦急。
然而,更大的危机来自更高层。
3月份,贝尔格莱德方向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最终阶段,gti主力部队被牢牢钉死在那片更重要的战场上。
巴尔干战区司令部的资源捉襟见肘。
一天深夜,克里缅科接到了来自战区司令部的加密通讯。
通讯官将译电送给他时,手微微颤抖。
克里缅科看完电文,久久没有说话。
最终,他对他的参谋长说:
“命令。
从3月15日零时起,战区将停止向我部供应武器弹药。
我们……要靠自己了。”
指挥部里一片死寂。
这意味着,他们失去了外界的持续输血,只能依赖之前的储备和空投的残余物资。
“启用应急储备吧,”
克里缅科的声音异常平静,“告诉各单位,从今天起,每一子弹都要用在刀刃上。”
“坐吃山空”
的阴影,沉重地压在每个守军心头。
3月下旬,战局到了最危急的时刻。
哈夫克加大了压力。
“罗曼努斯”
旅在北线对gti解围部队的阻击依然成功,而上校得到了新的增援——
从意大利本土紧急调来的“科穆宁”
联合特遣旅的一部分兵力。
他动了新一轮的猛攻。
gti守军的弹药库存飞见底。
最糟糕的是,在持续不断的猛攻下,他们丢掉了城郊的机场,接着又丢失了几个关键的周边制高点。
哈夫克的狙击手和观察员占据了这些位置,可以清晰地指引炮火覆盖gti的阵地。
甚至,连克里缅科所在的银行金库指挥所也差点遭遇灭顶之灾。
多架哈夫克的自杀式无人机穿透了防空网,撞向银行大楼,剧烈的爆炸将上层建筑彻底炸毁,坍塌的废墟几乎堵死了通往地下金库的入口。
特战干员们花了数小时才勉强清理出一条通道。
指挥所的通讯一度中断,城内守军一度以为将军已经殉国,士气一度跌至谷底。
上校在他的空中堡垒里,看着前线传回的画面,终于露出了一丝胜利在望的表情。
他的金丝眼镜后面闪烁着冷光。
“他们快撑不住了。
命令‘雨云’旅加强攻势,向中心广场推进。
是时候结束这场围困了。”
然而,他并不知道,战场的命运之神已经开始转向。
先,是“雨云”
伞兵旅。
他们在残酷的巷战中损失过于惨重,兵力枯竭,士气低落,终于被迫撤出战斗,退回波德戈里察进行休整。
这大大减轻了gti城中心的压力。
紧接着,格里马尔迪寄予厚望的、原本要指派给他的更多增援部队,却被哈夫克高层紧急调往了杜布罗夫尼克方向——
在那里,gti的喀尔巴阡-柏林第2o近卫摩步师动了猛烈的反攻,将哈夫克最精锐的“瓦兰吉卫队”
旅打得节节败退,只能龟缩在克罗地亚海岸线防守。
哈夫克高层认为保住海岸线比攻克福查更重要。
格里马尔迪得知这个消息时,脸色第一次变得铁青。
他失去了给予对手最后一击的力量。
而gti,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喘息之机。
克里缅科和他的战士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。
他们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,重新调整部署,用仅剩的弹药和储备,甚至拆除了部分不重要的设备上的零件,顽强地顶住了哈夫克最后的进攻浪潮。
城内的哈夫克特种兵在失去后续支援和统一指挥后,被gti特战干员一寸一寸地从废墟中肃清。
与此同时,从北非战区紧急调派的gti第11集团军先头部队,终于抵达了萨拉热窝外围,并完成了集结。
4月底,反击的时刻到了。
gti第11集团军下属的第33、34轻装合成旅,如同两只蓄势已久的猛虎,从萨拉热窝南下,对已经久战疲敝的哈夫克包围圈动了雷霆万钧的猛攻。
而城内的守军,在克里缅科的指挥下,也集中所有能动的兵力,从内部向外突击。
“罗曼努斯”
快反应旅试图阻挡第11集团军的攻势,但在内外夹击下,其防线迅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。
旅长罗科·加洛上校亲临前线试图稳定局势,却正好暴露在gti“火箭天使”
无人机的侦察之下。
一次精准的空中打击覆盖了他的指挥位置,罗科·加洛上校当场阵亡,“罗曼努斯”
旅的建制被打散,陷入混乱。
格里马尔迪上校看到了战场的崩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