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军事 > 唐末,开局就被软禁 > 三百四十八章 张承业

三百四十八章 张承业(1 / 2)

凤兴道崎岖蜿蜒,如一条灰色的巨蟒盘踞在秦岭的褶皱之中。

凤翔军后军沿着嘉陵江河谷一路前行,始终与前军保持着两三日的距离,铁甲铿锵,战旗猎猎,扬起的尘土遮蔽了半片天空。

后军大纛之下,李倚一身戎装,策马缓行。

在他身侧稍后半步,是一位面容清癯、眼神锐利如鹰的中年宦官——“西川北面行营监军使”

,张承业。

李倚面上不动声色,心中却早已盘算了无数遍。

张承业!

这个名字他如雷贯耳。

此人清廉刚直,能力卓绝,尤擅理财治军,更难得的是对李唐皇室一片赤诚。

昭宗派他来,用意再明显不过:一是监视自己这个手握重兵的“弟弟”

,二是试探他伐蜀的真实意图,究竟是“忠君”

还是“谋私”

这正是天赐良机!

若能收服张承业为己所用,不仅去了昭宗安插的耳目,更能得一臂助,其价值远胜数万大军!

但此人性如坚铁,忠贞不二,强逼利诱只会适得其反,唯有以“势”

动之,以“情”

感之,潜移默化,方有希望。

“张监军,”

李倚勒住马缰,让坐骑与张承业并辔,声音温和,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疲惫和对长辈的亲近,“连日行军,翻山越岭,辛苦监军了。

这秦岭古道,比不得长安大道平坦啊。”

张承业微微欠身,姿态恭谨却带着疏离:“大王言重了。

为圣上分忧,为朝廷效力,乃臣本分。

些许路途,何足道哉。

倒是大王亲冒矢石,统率大军,才是真正的辛劳。”

他目光扫过行军队列,看似随意,实则锐利地观察着军容士气、辎重调度,“大王治军严谨,将士用命,行军序列井然有序,承业佩服。”

“监军过誉了。”

李倚摆摆手,笑容谦和,“不过是托赖皇兄洪福,将士忠勇罢了。

此次奉旨讨逆,责任重大,本王夙夜忧叹,唯恐有负圣恩。”

他话锋一转,语气带上了真诚的忧虑,“西川陈敬瑄、田令孜,盘踞多年,树大根深。

王建虽表忠心,然其志难测。

本王此番出兵,名为‘协同’,实则如履薄冰啊。”

张承业眼神微动,捕捉到了李倚话语中的信息:“大王所虑甚是。

王建本就反复,确需提防。

不知大王对此次进兵方略,可有定计?圣上在长安,亦十分关切前线军情。”

他巧妙地抛出问题,既是职责所在,也是试探李倚的战略意图,看他是否急于争功抢地盘。

李倚心中了然,面上却露出深思熟虑的神情,随后示意曹大猛取过舆图,然后手指向舆图上利州方向:“监军请看。

我军取道凤兴,直抵利州。

此乃入蜀门户,亦是我军能否顺利讨逆的关键一步。”

他故意顿了顿,声音压低,带着一丝凝重,“据报,利州刺史似与王建过从甚密…若其阳奉阴违,阻挠王师,恐生变故。

届时,本王纵有千军万马,若被卡在这咽喉之地,进退维谷,不仅贻误战机,更愧对皇兄信任啊!”

他将利州问题抛出来,既是实情,也暗示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潜在的“被阻挠”

风险,将可能的“主动进攻”

包装成“被迫反击”

张承业眉头微蹙:“利州之事,大王所虑不无道理。

朝廷旨意昭昭,若地方官吏真敢抗命阻挠王师,其罪当诛!

大王手握圣旨与王命旗牌,当临机决断,以雷霆手段震慑宵小,确保讨逆大业畅通无阻!”

他这番话,既肯定了朝廷权威,也赋予了李倚在特定情况下的“执法”

权力,态度看似公允,实则已将李倚可能对利州动武的“正当性”

铺垫出来。

“监军此言,实乃金玉良言!”

李倚适时露出感激和遇到知己的神情,“有监军在此坐镇,本王心中踏实许多。”

他话锋再次一转,语气变得深沉而略带忧愤,“只是,监军啊,你我皆知,这天下纷乱,藩镇割据,皇兄在长安…亦是如坐针毡。

田令孜、陈敬瑄之流,不过是冰山一角。

朱温、李克用…哪一个不是拥兵自重,视朝廷如无物?”

他开始将话题引向更宏大的层面,试图唤起张承业对李唐江山倾颓的忧思。

张承业沉默片刻,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楚,但很快恢复平静:“大王所言,乃社稷之痛。

正因如此,圣上才殚精竭虑,欲借此次伐蜀,重振朝廷纲纪与威望。

大王身为宗室柱石,肩负重任,此番西征,意义非凡。”

他将话题巧妙地拉回伐蜀本身,并再次强调“宗室柱石”

和“朝廷威望”

,提醒李倚不要忘了本

最新小说: 三国:开局岳飞重生成马谡 万兽之国(H) 凡女修仙:我在修仙界刷熟练度 冷书生(一受多攻)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王朝的腐朽 歌影山河 乖,再让我亲一口 快穿一章虐渣,纯爽 燕山血旗: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