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高承安和高承宁长到三岁时,北齐早已成了周边百姓眼中的“安乐窝”。
杨雪舞改良的医术推广到各地,大小城池都设了惠民医馆,是当时最好的医疗条件;
土豆、红薯、玉米这些高产粮食种满了田间,百姓再也不用愁饿肚子,日子过得欣欣向荣。
不少北周的百姓,都偷偷偷渡到北齐定居,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操着外乡口音的人,笑着说“我现在也是北齐的人”。
而北周的大臣们,在知晓宇文辰入赘北齐、成了皇太女夫的消息,只觉得天都塌了。
北周大臣叹气:我的天,我的地,惊得我喘不上来气!
我的心,我的肝,护国王爷入了北齐藩!
我的王,我的官,前阵还护咱北周安!如今他,做赘婿,出钱又出力!
咱皇上,没脾气,对着北齐笑嘻嘻!要打仗?不敢提,再闹小命保不齐!
他们当年多是宇文辰提拔起来的,比谁都清楚这位前护国王爷的本事。
军政、谋略、甚至暗中掌控的势力,都是北周的“定海神针”,如今他成了北齐皇太女的枕边人!!
更别提璇玑皇太女本就是出了名的“福星”,推新政、拓疆域,能力有目共睹,如今两人夫妻同心,北齐更是厉害。
两年后,高湛在早朝时突然提出退位,让皇太女登基。
话音刚落,几位老臣先 “意思意思” 地劝了两句:“陛下春秋正盛,何必急于退位?”
可没等高湛再说第二句,其他大臣立刻改口,七嘴八舌地凑上来:“陛下圣明!皇太女早该登基了!臣请奏,即刻商议登基吉日!”
“还要准备冕服,选个吉日,再昭告天下,让百姓都知道新君登基的喜讯!”
高湛看着眼前这群 “变脸比翻书快” 的大臣,额角青筋直跳 —— 他还没退位呢,这群人连戏都不演了!
他深吸一口气,心里暗骂 “老瓜皮”,面上却摆了摆手:“你们看着办吧,朕先去看看承安和承宁。”
说完,头也不回地离了朝,满心只想去哄孙子孙女,懒得跟这群戏精周旋。
登基仪式当天,邺城的皇宫外挤满了百姓,夭夭身着特制的帝王冕服,身边站着同样正装的宇文辰,两人刚踏上祭天的高台。
天空突然传来一阵清脆鸟鸣 —— 无数色彩斑斓的鸟儿从四面八方飞来,盘旋在高台上空,正是 “百鸟朝凤” 之景。
紧接着,远处又隐约传来似龙似凤的和鸣声,祥云笼罩着整个皇宫,阳光透过云层洒下,宛如天降祥瑞。
台下的大臣们瞬间沸腾,纷纷跪地高呼:“天降吉兆!陛下乃天降明君!北齐必兴!”
高湛站在观礼席上,得意地撞了撞身边的老臣:“看见没?这么厉害的闺女,是我生的!”
老臣在心里默默吐槽:明明是胡皇后生的,跟你有什么关系?自己是男是女心里没点儿数吗?
嘴上却只能附和:“陛下教女有方,是北齐之福!”
夭夭登基没过多久,宇文邕便亲自带着北周重臣来到邺城,与夭夭、宇文辰商议两国合并之事。
此时的北周,大臣们没有胆子反对 —— 宇文辰的能力、高璇玑的威望摆在眼前,百姓更是巴不得搬去北齐,哪还有人敢拦着?
御书房内,宇文邕开门见山:“如今北齐国泰民安,北周百姓也盼着安稳,两国合并已是民心所向。”
“我意已决,愿将北周疆域归入,从此两国为一,不再分北齐、北周。”
夭夭点头,语气诚恳:“我与宇文辰也有此意。”
“合并后,不能厚此薄彼,北周的官员可按能力留任,百姓的赋税、福利与北齐一致,确保人人安稳。”
宇文辰补充道:“军事上,可将两国军队整合,由长恭统一调度,避免兵权分散。”
“民生上,继续推广高产粮食,让两地百姓都能吃饱穿暖。”
三人商议妥当,很快便昭告天下:北齐与北周正式合并,定国号为 “大雍”——“雍” 取 “和谐、兴盛” 之意。
既纪念宇文邕的 “雍”,也盼新朝永享太平。同时,高璇玑定年号为 “永熙”,寓意 “永远兴盛、百姓安乐”。
消息传出,两国百姓无不欢呼雀跃,而高湛在庆典上,突然当众宣布:“承安、承宁虽是高氏血脉,但宇文辰也是他们的父亲。”
“朕决定,让两个孩子改回宇文姓,叫宇文承安、宇文承宁 —— 大雍是两国合一的国,孩子的姓,也该连着两国的根。”
高璇玑与宇文辰对视一眼,眼底满是笑意,宇文邕更是激动地拍了拍宇文辰的肩:“这才是真正的‘物归原主’,也是两国最好的未来。”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
昔北齐与北周鼎峙,累岁相峙,民苦兵戈。
朕承天命,继大统,幸得宇文氏兄弟同心,弃干戈而谋合一,启大雍盛世之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