允炆的这番模样在老朱的眼里,立刻就变成了朽木不可雕,不堪大用,难以托付重任....让人失望,让人无奈,觉得他难成大器。
他觉得朱允炆还需要更多的教导,但恐怕难有大的长进,本质如此,再怎么教也是徒劳。
可怜的朱允炆这会儿尚且还不知道老朱的心里头的真实想法和评价,还被蒙在鼓里,还一无所知,像个快乐的傻瓜,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他还以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,得到了皇爷爷的认可,正在沾沾自喜,觉得自己很聪明。
这会儿他还觉得自己的操作十分完美,在不动声色间就让老朱明白了他这些日子以来的付出和努力,心里还在暗自得意,觉得自己很聪明,觉得自己很厉害......完全没意识到老朱对他的失望,还沉浸在沾沾自喜之中,像一只井底之蛙,以为天空就只有井口那么大。
......
而此时,站在朱允炆身后的黄子澄和齐泰却是面面相觑,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,心里很无奈,很无语,像吃了一嘴的黄莲,苦得说不出话。他们觉得朱允炆的表现太过明显,很容易被看穿,简直是把心思写在脸上,让人一眼就看透,毫无城府可言。
朱允炆此刻脸上的表情几乎毫无遮掩,内心的想法全都写在了脸上,老朱看出来了,朱棣看出来了,黄子澄和齐泰自然也都清楚地看到了,一目了然,清清楚楚,像白纸上的黑字,想忽略都难。
他们觉得朱允炆还需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,不能这么轻易外露,这是为官为政的大忌,会吃大亏的。
两人面面相觑之后,不禁同时扶额,感到有些头痛和无奈....觉得很棘手,很难办,像手里捧着一个烫手的山芋,扔也不是,不扔也不是。
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提醒朱允炆,在这种场合下,又不能明说,只能干着急,像热锅上的蚂蚁,团团转却无计可施。
不是,殿下啊,你这定力能稍稍好些吗?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把内心的想法全都表现在脸上呢?这太容易被人看穿了,太容易被人察觉了,会吃大亏的,会被人利用的。他们在心里暗暗着急,觉得朱允炆需要更多的历练,学会控制情绪,隐藏心思,像戴上一副面具,不让别人看出真实想法。
......
不多时。
奉天殿里面逐渐热闹了起来,人声渐起,不再安静,不再冷清,像一锅水慢慢烧开,开始冒泡。
官员们陆陆续续地进入大殿,准备参加朝会,脚步声、低语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片嗡嗡的背景音,充斥着整个大殿。
到了临近早朝的时间之后,有不少的官员就先后来到了奉天殿,准备参加朝会,人越来越多,越来越拥挤,像潮水般涌入,很快就把大殿站满了。
大殿里渐渐充满了人声,变得嘈杂起来,各种官服的颜色晃动着,像一片移动的彩云。
在殿外的时候,三五成群的官员们聚拢在一起窃窃私语,有聊八卦的,有谈政见的,有议论兵马军事的,内容不一而足,各有所谈,很热闹,很嘈杂,像集市一样,人声鼎沸。大家都在交流着各自的信息,打听着朝中的动向,交换着彼此的看法,为自己接下来的站队做准备。
不过当这些官员们一个个走进奉天殿后,就立刻收敛了神色,一个个瞬间就变得拘谨了起来,不敢再随意交谈....变得很安静,很肃穆,像被掐住了脖子,不敢发出一点声音。
大家都意识到朝会即将开始,必须保持严肃,天威难测,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触霉头。
当着老朱的面,谁敢放肆?那不是自找麻烦吗?谁都不敢,谁都不敢造次,除非他活腻了,想尝尝锦衣卫诏狱的滋味。
老朱的威严让所有人都感到敬畏,不敢有丝毫怠慢,连大气都不敢喘,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惹祸上身。
老朱当了二十五年的皇帝,手段狠辣果决,在朝臣之中几乎建立了无上的威信,朝堂上的官员们见到老朱就像是老鼠见到猫一样,充满了敬畏和恐惧,很害怕,很紧张,脊背发凉,冷汗直冒。
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着规矩,不敢越雷池一步,生怕一步踏错,万劫不复,连累家人。
当看到老朱早早地就坐在龙椅上的时候,走进奉天殿的官员们瞬间一个个都低下了头,都想保持低调,生怕一个不小心惹火上身,引来不必要的麻烦.....
所有人都很谨慎,都很小心,像一群受惊的鹌鹑,缩着脖子不敢动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