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第二种可能性,就是自己完全猜错了!
允熥皇孙其实性子本身确实懦弱无能,陛下也并没有想要玩什么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”的把戏,而是同允炆皇孙之前所判断的那样,陛下只是想借朱御史这块“磨刀石”,来考验允炆殿下,看看殿下是否有容人之量、驭人之术,如何收服朱御史这样的能臣,才是陛下对允炆皇孙继承人气度和能力的一个真正考验.....
黄子澄努力地深呼吸,强迫自己狂跳的心脏慢慢平复下来,让混乱的思绪逐渐清晰。他告诉自己,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,就越是不能自己先乱了阵脚,必须要冷静,冷静,再冷静!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!
而这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分析,还真被黄子澄从这看似是死局的困境之中,分析出了一点可以利用的东西出来....
综合两种可能性,那么....
如果是第一种可能性,也就是说自己基于错误信息做出的攻击行为,其大方向或许没错,只是时机和方式欠妥。
但这无非就是提前引爆了双方交锋的时间点,如此看来,或许也不全是坏事?否则敌暗我明,允炆殿下一直还天真地以为是陛下对他的考验,实际上陛下早就属意允熥,那当真是要被对方玩弄于股掌之间,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!现在虽然被动,但至少看清了部分形势?
而如果是第二种可能性....貌似....却也无妨?甚至可能因祸得福?
毕竟要是第二种可能性的情况下,允炆皇孙就是陛下心目中唯一的继承人,是未来的储君,所有的一切风波都只是为了考验殿下。那么,我黄子澄今天带头针对你朱煐,和允炆殿下有什么关系?
完全可以解释为:殿下虚怀若谷,一直要求大家怀之以柔,试图感化、收服朱御史。
只是我黄子澄这个做老师的,性子急,不懂事,看你朱煐嚣张跋扈、不识抬举非常不爽,所以忍不住擅自出手,想要教训你一下。其余同僚不明情况,出于义愤才跟风附议。
对此,允炆皇孙事先一无所知,是完全被蒙在鼓里的!
而等允炆皇孙事后知悉此事之后,必定会切切实实地训斥大家一顿,彰显其宽仁和驭下之明,并且完全可以亲自登门向朱御史道歉,表现得礼贤下士。甚至还可以让我黄子澄这个“罪魁祸首”去负荆请罪,把戏做足,更能衬托出允炆殿下的胸怀和诚意!
黄子澄越想,眼睛中的光芒就越是闪亮,原本灰暗的心情也如同拨云见日般,逐渐明朗起来.....
倘若当真能经过自己的这一番“神来之笔”的危机公关操作,或许....眼下这件看似是坏事的朝堂冲突,反而能转而变成一件凸显允炆殿下贤明、促成殿下与朱煐和解甚至收服朱煐的好事?
人心中的慌乱往往源于对于未知的迷茫和彷徨,在于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应对策略。
而在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抽丝剥茧地思考清楚一切利弊和两种可能性下的应对方案之后,黄子澄心中渐渐有了定计,自然心中大定,那股慌乱和无措感也随之消散了大半。
接下来,就是如何巧妙地引导事态,朝着对自己和允炆殿下有利的方向发展了.......
......
而与此同时,朱棣的心中则是在暗自庆幸,这庆幸之中,又夹杂着一丝后怕与审慎的权衡。
还好自己消息渠道灵通,早早窥见了父皇对那朱煐非同寻常的回护与期许,没有如同一些蠢人那般,在满朝文武群起攻之时,也跟着将事情做绝,把朱煐彻底得罪死了。
回想刚刚,虽未旗帜鲜明地力保,但终究是在那一片喊打喊杀声中站了出来,说了几句拨乱反正、力求公允的言语,总算是没有站到对立面去,留下了一丝转圜的余地。
眼下,看这情形,自己先前那一步棋,或许真是走对了。
风波稍歇,或许正是一个契机,能与这位风头正劲、圣眷优隆的侄儿化干戈为玉帛,哪怕不能立刻亲近,至少先消除之前的芥蒂。
毕竟这多个朋友多条路,少个对头少堵墙。
想必那朱煐纵然性情刚烈,也当明白这朝堂之上的利害关系,不会当真愿意往死里得罪一位实权藩王吧?咱好歹也是个王爷,镇守一方,手握重兵,这谁没事喜欢平白无故给自己多树一个这般分量的仇敌?
除非他是疯子!呃.....好吧,这厮看起来确实是像个疯子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