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来的隐形权力和影响力,绝对是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治人物都无法忽视的。
而紧接着,当朱棣听到老朱对朱煐的那个特殊封号——“中兴侯”的时候,心中更是猛地一凛,警铃大作!
中兴侯!
这个封号可绝不一般!非同凡响啊!“中兴”二字,岂是能随便赐予的?这几乎明示了父皇对于朱煐在未来王朝格局中扮演角色的最高期望!
看来父皇对于这小子的重视和期望,还要在自己之前的想象之上!这是要将他打造成未来辅佐新君、实现大明“中兴”的核心班底!
朱棣眯着眼睛,眼神如同最精细的尺子,在站在大殿中央、一脸“郁闷”的朱煐身上不断飘动、衡量....
要说在此之前,在朱煐没有展现出这惊世骇俗的聚财能力之前,朱棣如果知道老朱如此重视、甚至有点溺爱朱煐的话,他的心中必然充满了不理解和不屑,认为老爷子是老糊涂了。可现在,亲眼见证了四百多万两白银的冲击后,朱棣不光理解了,而且还是非常理解,甚至深刻认同老朱的想法和做法。
换位思考,倘若自己是皇帝,手下能有这么一个几天之内就能为朝廷聚拢到数百万两银子、解决天大难题的能臣干吏,会如何看待?会如何任用?
答案显而易见,必然是倾力重用,寄予厚望!更何况朱煐此人,性格刚正不阿,行事颇有章法,不结党营私,颇有做“孤臣”的潜质。
而什么样的臣子最能让皇帝放心?最受皇帝青睐?那自然就是有能力、又不拉帮结派的“孤臣”!
而一个有能力、有原则、又深受皇帝信任的“孤臣”......
朱棣眼中闪烁着复杂而异样的光芒,心中念头急转.....
他在听到“中兴侯”这个封号的瞬间,就自我感觉已经触摸到了老朱的部分心思.....
父皇他这是未雨绸缪,在为未来布局?是想让朱煐这样的能臣,辅佐即将确立的新皇,共同开创一个大明的“中兴”之世?
洪武朝虽然经过多年休养生息,国力已经算得上十分富裕,远超元末,可要说四海升平、百姓富足、文治武功都达到顶峰的“盛世”,却还远远谈不上。北元残余势力犹在,内部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。
显然,父皇这是对朱煐的才能极为认可,对大明的未来寄予了超越当下的厚望啊!而“中兴侯”的封号,就是这种期望最直接的体现!
可想到这里,朱棣却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,心情变得更加沉重.....
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尴尬的处境和未来可能面临的局面.....
眼下,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晋王朱棡,都名正言顺地成了稷下学宫的副祭酒,进入了这个未来必将影响深远的文化权力核心。而朱煐,作为提议者和首功之臣,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副祭酒,而且看父皇的意思,重开稷下学宫的具体事务,想必主要就会落在他的身上.....
父皇又封其为寓意深远的“中兴侯”,显而易见这是将朱煐视作了未来实现大明“中兴”的关键人物。
而自己呢?燕王朱棣,却因为之前那点“微不足道”的冲突,似乎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了这个新兴的、潜力巨大的体系之外!再加上老二朱樉肯定会在中间各种挑拨离间....
倘若如此态势持续下去,自己和朱煐,乃至和这个代表着未来朝廷文教方向和人才储备的“稷下学宫”体系之间的关系,将会变得十分疏远,甚至对立!
朱棣心中一凛,一股强烈的危机感涌上心头。
要是放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,那对于燕王府的未来而言,将会十分危险!极其被动!
从某种程度而言,朱煐如今的身份,以及老朱有意的推波助澜和重点培养,再加上他即将主导的、作为大明第一学府的稷下学宫,朱煐在某种程度上,将来就可能代表了未来大明朝廷在文教、乃至部分政事上的态度和方向!
倘若当真因为之前的龃龉和现在的边缘化,导致朱煐,乃至整个“学宫系”的未来力量,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的话.....
那么燕王府未来的处境,将会变得异常艰难和堪忧!这绝对是朱棣万万不想看到,也绝对不能接受的局面!必须想办法破局!
........
不行!绝对不能坐以待毙!必须主动出击,打破这个对自己不利的局面!
想到这层可怕的后果,朱棣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