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庄严肃穆的朝会之上,当着这么多朝廷重臣、王公贵胄的面,赐座!让自己坐着!
这是何等的恩宠?何等的殊荣?
在场的人,除了陛下之外,哪怕尊贵如秦王殿下,威猛如凉国公,不也都是规规矩矩地站着吗?
满朝文武,唯独自己,一个商贾,能坐着!
此时此刻,胡老三心中的感动和激动,如同滔滔江水一般,汹涌澎湃,无以言表.....只觉得这辈子值了,那三十万两银子,花得太值了!
......
而听着老朱方才的那一番话,奉天殿上的文武百官,全都是心头巨震,仿佛被重锤敲击。
哪怕是之前就已经通过特殊渠道,知道了朱煐一日之间就弄到了整整三十余万两赈灾粮款的朱棣,这一刻也是震惊地愣在了原地,瞳孔微微收缩.....
刚刚自己听到了什么?
父皇他说....这胡老三,胡老板,一个人,就捐了三十万两?三十万两全是这一个人出的?
朱棣使劲眨了眨眼,肯定自己没有听错,耳朵没问题。
他确确实实、清清楚楚地听到了!
那么.....岂不是说,朱煐所谓的一天筹集三十万两的“丰功伟绩”,其实本质上,就是这位胡老板,一个商贾的“一人之力”?
嘶!
想到这一点,朱棣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。不是,这凭什么啊?朱棣彻底傻眼了。
满朝的文武百官,有一个算一个,也都集体傻眼了....
大家都想不通这到底是凭什么?这胡老三是疯了吗?
这要说朱煐在一日之间筹措到三十万两,但这三十万两是来自很多个商贾的“众筹”,每家出个几千几万两,凑起来的,或许这还能让大家在心里有所宽慰,觉得虽然惊人,但至少还是在大家可以理解和想象的范畴之中....
可眼下....老朱亲口证实,整整三十万两,只是来源于这胡老三一人?是他独自承担的?
这是什么级别的商贾?富可敌国也不至于如此挥霍吧?还是说这是倾家荡产、倾囊相助?可这特么的到底是图啥呢?就为了一个稷下学宫的名额?这理由未免也太牵强了吧!
不少官员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前些年,朝廷也遇到过一次不小的灾荒,当时不光是老朱亲自写信给一些大商贾,他们这些官员,也都或多或少地给相熟的、或者籍贯在灾区的富商们写了书信.....
那叫一个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啊!口水都快说干了,阐明了朝廷是多么多么困难,是多么多么需要商贾们雪中送炭,鼎力相助,甚至就连陛下都不得不放下身段,亲自出马,上门去拜访那些商贾中的领头人物了。
可结果呢?
好说歹说,磨破了嘴皮子,最后也只凑来了寥寥几万两银子!还不够塞牙缝的!
最后逼得陛下一怒之下,找了个由头,抄了几个叫得最凶、却一毛不拔的商贾头领的家,才勉强凑够了赈灾的款项。
可眼下呢?
这才过去几天?这个名叫胡老三的商贾,甚至都没用朝廷去求,就主动地、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掏出了三十万两?这差距,未免也太大了吧!简直是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!
......
“陛下谬赞,小人愧不敢当。”胡老三坐在椅子上,依旧诚惶诚恐,声音微颤地谢恩,“能为朝廷,为陛下分忧,是小人几辈子修来的福分。区区三十万两,若能帮上忙,实乃小人莫大的荣幸。”
而这番在胡老三看来是发自肺腑的谦辞,落到周遭百官的耳朵里,却又是另一番意味了....
黄子澄和齐泰忍不住又互视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无奈、无语,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挫败感.....
不是,这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?我们当年磨破嘴皮子,人家都不搭理。这朱煐究竟是用了什么神仙手段,给这商贾灌了什么牌子的迷魂汤了不成?怎么能让他心甘情愿掏出这么多钱?这简直不合常理!
......
百官们陷入无语和震惊的同时,朱棣的目光,却不由自主地,再次落到了此刻摆放在大殿前方空地上,那几十个从上朝开始就一直放在那里,盖子紧闭,一直没有打开过的大箱子.....
要说之前,朱棣还只是有所怀疑,不太确定箱子里到底是什么的话。那么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