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现在气温尚可,余桦根本没穿那么厚。此时燕京西北风彻夜呼啸不止,温度已经降到了10度以下。
在燕京站台上缓了一会儿后,双腿好受了许多,但身体的抖动幅度更大了。
旁边有人将目光望向穿着单薄的余桦,眼神带着戏谑,余桦察觉到后立马挺直了身子,在西北风中迎风舒展。
“妈的,一点都不冷,这风比我们那儿差远了。”余桦自顾自地说道,又放下东西,整理了一下头上的中分刘海。
等余桦走远后,对方呸了一声,冲着旁边人说道:“嘿,这是哪儿来的土老帽儿,头发吹的跟大院门前那狮子一样。”
“应该是南方来的,说个脏话还软趴趴的。”
余桦走出燕京站,拿出自己的小本本,上面记载着详细的路线。
“从燕京站出发到燕京文化局,先坐五路.”余桦看到五路公交车,赶紧提着行李冲了上去。
一双眼睛在燕京的公交车上看了看去,想看看这燕京跟浙省有什么区别。
等到了燕京文化局的时候,余桦浑身冰凉,出示介绍信后,快速地走到了《燕京文艺》编辑部。
看到“燕京文艺”四个字,余桦激动地差点流出泪,自己终于写到了燕京,离真正的作家也只有一步之遥。
余桦是海盐县城第一个能到燕京改稿的作家,来时县里面十分重视。当他踏上火车那一刻,就有一种海盐作家代表的荣誉感。
“同志,请问一下周燕如编辑在吗?我叫余桦,我是来改稿的!”
余桦拉着的人是章德凝,章德凝看了一眼这个头发凌乱的余桦:“余桦啊,跟我进来吧,周编正在看稿。”
前任主编李轻泉带领《燕京文艺》中兴了一段时间之后,就被调往了《人民文艺》,在《人民文艺》李轻泉干的并不顺心。
李轻泉本身就是《人民文艺》的编辑,此次回去是带着“雪耻”的心态的,可惜仍然是折戟沉沙。
刘一民去《人民文艺》的时候,好像大家都是乐呵呵的,但实际上哪个单位没有争斗呢?
尤其是《人民文艺》的一举一动,都跟文艺路线能扯上关系,下面的斗争比其余的杂志就更强了。
如今的《燕京文艺》实际负责人就成了周燕如,真正的负责人只是挂名而已。
在章德凝的带领下,余桦见到了周燕如,两人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。
周燕如眉头一皱:“余桦同志,你手怎么这么凉?”
“穿这么单薄,怎么能不冷?”章德凝笑着说道。
周燕如赶紧起身:“余桦同志,你有没有带厚衣服?唉,是我的问题,我什么都交代了,就是忘记交代燕京现在很冷。”
“周编,我有毛衣毛裤,在行李里面。”余桦尴尬地说道。
“好好好,我带你去住的地方。”
周燕如带着余桦朝着《燕京文艺》改稿作者住的地方去了,也不急着跟余桦讲改稿的事情。
等到了宿舍,余桦将包里面的东西摆在了桌子上,周燕如扫了一眼,一看都是什么茶叶、黄酒、糕点等特产。
当下周燕如心里有点恼怒,怎么这个作者年纪不大,身上这种送礼的习气怎么这么浓。
一会儿要是送给自己的话,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一下。
“你给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