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台实验室与项目展的“科研童话”
周末的阳光把阳台晒得暖洋洋,萧凡刚把组装好的儿童版显微镜放在新搭的木桌上,叶澜就拉着萧汀的手跑了过来。
姐弟俩穿着同款的小围裙,围裙上还印着歪歪扭扭的“小研究员”
字样——这是叶之澜特意找裁缝做的。
“爸爸,显微镜能看到魔芋凝胶里的‘小网’吗?”
叶澜踮着脚,小手扒着桌沿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仪器。
萧汀则蹲在旁边,手里捧着昨天从项目组带回来的豆芽样本,小声念叨:“要是能看到豆芽的根怎么‘吃’营养就好啦。”
萧凡笑着把叶澜抱到小椅子上,调整好显微镜的焦距:“咱们先看魔芋凝胶的切片,记得爸爸说过,魔芋粉里的葡甘聚糖遇水会变成网状结构,你们仔细看,能看到里面的小孔吗?”
叶澜凑到目镜前,看了几秒后突然惊呼:“看到了!
像好多小格子,蛋白是不是就藏在格子里呀?”
萧汀也赶紧凑过去,看完后认真地说:“格子大小不一样,跟姐姐上次说的‘温度高格子紧’一样,7oc的格子最均匀。”
叶之澜端着一盘刚切好的水果走过来,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:“咱们的阳台实验室,现在可是‘五脏俱全’了。”
她指了指阳台的三个区域:左边是“实验区”
,放着显微镜、小天平、试管架;中间是“种植区”
,种着四盆向日葵幼苗,分别贴了“普通组”
“化学载体组”
“魔芋凝胶组”
“空白组”
的标签;右边是“记录区”
,挂着一块小白板,上面贴着叶澜画的实验步骤图,还标着每天要观察的时间——“早上7点看高度,晚上6点测叶片颜色”
。
“对了,明天就是项目组的第一次活动,你们要带的豆芽实验计划准备好了吗?”
叶之澜蹲下来,帮萧汀整理好围裙带子。
叶澜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画满图的纸,上面用彩色铅笔画了三个杯子,分别标着“浇水”
“营养液”
“魔芋凝胶”
:“我都画好啦,明天跟小朋友说,咱们要看看哪个杯子里的豆芽长得最快。”
萧汀则拿出一个小本子,上面记着“每天浇2o1水,放在阳台阳光最足的地方”
,字迹虽然稚嫩,却一笔一划格外工整。
第二天一早,萧凡开车送三个“科研搭档”
去项目组。
刚走进活动室,就看到其他小朋友围在导师张老师身边,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观察记录本。
张老师看到叶澜和萧汀,笑着挥手:“咱们的小研究员来啦,昨天说要带实验计划,准备好跟大家分享了吗?”
叶澜拉着萧汀的手,走到小朋友中间,一点都不怯场。
她举起手里的图纸,大声说:“我和弟弟想做三个组的实验,浇水组、营养液组、魔芋凝胶组,因为魔芋凝胶能慢慢放营养,就像给豆芽喂慢食,这样豆芽能长得更稳。”
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疑惑地问:“什么是慢食呀?”
萧汀立刻补充:“就是不像营养液那样一下子把营养都给豆芽,慢慢给,豆芽的根不会‘撑到’,就像我们吃饭不能一下子吃太多一样。”
小朋友们都被逗笑了,张老师也忍不住点头:“汀汀说得特别形象。
那咱们今天就按澜澜和汀汀的计划,分组种豆芽,大家要记得每天记录豆芽的高度哦。”
接下来的一周,双孩每天早上都先去阳台观察向日葵幼苗,再去项目组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。
叶澜现,魔芋凝胶组的豆芽不仅长得高,根也更粗;萧汀则用小尺子每天测量,把数据记在本子上,还画出了一条小小的折线图——虽然线条歪歪扭扭,但能清楚地看到魔芋凝胶组的豆芽高度一直领先。
可到了第三周,叶澜和萧汀却有点不开心了。
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,拿着记录本来找小朋友一起讨论,却看到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,小声地说:“他们的图太复杂了,我们看不懂。”
“他们总是说‘变量’‘规律’,我们都听不懂。”
叶澜攥着记录本的手紧了紧,眼圈有点红。
萧汀看到姐姐不开心,立刻站出来说:“我们可以教你们呀,变量就是不一样的东西,比如杯子里的水不一样。”
可小朋友们还是摇着头走开了。
回家的路上,叶澜趴在萧凡的肩膀上,小声说:“爸爸,是不是我们太奇怪了,小朋友都不想跟我们一起做实验。”
萧凡把女儿抱下来,蹲在她面前,认真地说:“不是你们奇怪,是你们的想法很特别。
就像爸爸做实验,有时候也会有别人不懂的地方,但只要耐心解释,别人就会明白。
你们想想,能不能把实验步骤变得更简单,让小朋友一看就懂呀?”
叶澜低着头想了想,突然眼睛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