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>萧凡赶紧把这个方法教给阿卜杜勒,还让小叶拍了张放大镜下的细胞照片,标注“双色光晕就是融合成功”
,方便他们对照。
培训班上到第五节课时,扎西阿妈拎着个布包走进实验室,里面装着几个新做的包装袋,还有一小袋炒青稞。
“叶老师,你们看这个袋子。”
阿妈把袋子递过来,“我按你们说的比例做的,装了炒青稞,昨天背去镇上赶集,走了一路都没漏,比之前的布袋子结实多了。”
卓玛也跟着进来,手里拿着个笔记本:“村里有五户人家都学会做袋子了,昨天卓嘎婶还做了个大的,装了2o斤饲料添加剂,说要送给邻村的亲戚试试。”
叶之澜接过袋子,仔细看了看袋口的压制痕迹:“阿妈,您这压得比我还平整!
对了,咱们之前说的‘包装袋制作指南’,现在能加您的经验进去吗?比如怎么把青稞秆粉和多糖溶液拌得更均匀,您肯定有诀窍。”
扎西阿妈笑了,坐在桌边慢慢说:“拌的时候要加温水,按‘三拌三揉’的法子——先拌粉,再加水,揉成团,再分小块揉,这样做出来的基材不结块,压的时候也不容易裂。”
小叶赶紧拿出笔,把“三拌三揉”
记在指南上,还让阿妈演示了一遍,用手机拍下来,打算加进指南的视频部分。
就在这时,萧凡的手机响了,是县农业局的王科长打来的:“萧凡啊,你们的杂交藻株和改良包装袋,我们在市里的农业展上展出了,有好几个牧区的合作社都想引进,你们能不能来做次现场培训?”
萧凡转头看了看叶之澜和小叶,两人都点了点头。
挂了电话,萧凡笑着说:“咱们的藻株要走出嘎查村了!
县农业局说,下周末在市里的农业展览馆办培训,到时候会有十几个牧区的代表来,咱们得准备现场演示。”
小叶立刻开始准备演示用的材料:“得带点杂交藻株样本、lb培养基,还有改良后的基材,现场做包装袋给他们看。”
叶之澜则开始整理培训课件,把之前线上课的内容改成适合现场的版本,加了更多实际案例,比如穆萨村的藻株生长情况、嘎查村的包装袋应用效果。
卓玛也主动要求一起去:“我可以帮你们做翻译,还能教他们用石板压制包装袋,阿妈说我现在压得比她还好呢!”
周末的农业展览馆里,萧凡他们的展台前挤满了人。
小叶把杂交藻株样本放在培养皿里,用放大镜给大家看:“你们看,这个细胞里有两种绿色,就是融合成功的,既耐干旱,多糖含量又高,适合咱们牧区的气候。”
叶之澜则在旁边演示制作包装袋,卓玛帮忙递材料,两人配合着把青稞秆粉和多糖溶液拌匀,压成基材,再用加热的石板压制袋口。
一个牧民代表拿起做好的包装袋,装了点饲料进去晃了晃,惊讶地说:“真不漏!
我们之前用的塑料袋不环保,布袋子又不结实,这个刚好!”
王科长走过来,拍了拍萧凡的肩膀:“你们这个项目太实用了,市里打算把你们的藻株培育技术和包装袋制作方法,纳入牧区农业推广项目,到时候会给你们拨专项经费,支持你们扩大研。”
萧凡心里一暖,转头看向叶之澜和小叶,两人眼里都闪着光——他们当初只是想帮穆萨解决藻株问题,没想到能帮到这么多牧区的人。
从市里回来后,三人又投入到“耐虫害藻株”
的研中。
小叶在实验室里培养了几种常见的藻株害虫,比如蚜虫、红蜘蛛,打算测试不同浓度的除虫菊素对害虫的抑制效果,同时不伤害藻株。
萧凡则去县里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,借了台虫情测报灯,放在实验室外面,监测周围的害虫种类,为研提供数据。
叶之澜则忙着整理之前收集的非洲土壤样本,打算分析里面的微量元素含量,看看能不能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配方,让杂交藻株在非洲的土壤里长得更好。
这天晚上,实验室里还亮着灯。
小叶盯着显微镜,忽然兴奋地喊:“萧凡、叶姐,你们来看!
这个浓度的除虫菊素,蚜虫死了,藻株的叶绿体活性还保持在9o以上!”
萧凡赶紧凑过去,屏幕里的藻株叶片鲜亮,蚜虫则趴在旁边一动不动。
叶之澜拿出笔记本,飞快地记录:“除虫菊素浓度oo5,处理时间24小时,效果最好,明天再做三次重复实验,确认稳定性。”
就在这时,手机响了,是穆萨来的视频。
画面里,培养池里的杂交藻株长得郁郁葱葱,阿米正拿着测糖仪测多糖含量,对着镜头喊:“叶姐姐,多糖含量84!
玉米地长得可好了,玉米穗比去年大一圈,下个月就能收了!”
视频的背景里,村里的孩子们在玉米地旁边跑,手里拿着用改良包装袋做的小口袋,里面装着野果,笑得特别开心。
萧凡把视频投屏到屏幕上,三人看着画面里的场景,都笑了。
叶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