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李教授之前说要给咱们寄新的培养基配方,应该快到了吧?”
林晓突然想起这件事,打断了萧凡的思绪。
陈雨点点头:“我昨天问过助手,说是今天上午到,里面还有一批从其他雨林采集的土壤样本,让咱们测试杂交放线菌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效果。”
话音刚落,实验室的门就被推开,快递员抱着一个大纸箱走了进来。
林晓立刻跑过去,拆开纸箱,里面除了培养基配方和土壤样本,还有一本厚厚的《生态微生物图谱》。
“这是李教授特意给咱们的,说是里面有很多罕见的本土微生物资料,对后续研究有帮助。”
林晓翻着图谱,眼睛里满是惊喜。
萧凡拿起一袋土壤样本,标签上写着“热带雨林酸性红壤”
。
他立刻对陈雨说:“咱们现在就测试杂交放线菌在这种土壤里的活性,看看和之前的中性土壤有什么区别。”
陈雨点点头,接过样本,开始制备土壤悬液;叶知澜则打开新的培养基配方,研究如何调整营养成分,适应酸性土壤环境;林晓则将图谱里与酸性土壤相关的微生物资料整理出来,方便大家参考。
实验再次开始,实验室里的氛围又变得紧张起来。
萧凡负责监测杂交放线菌在酸性土壤中的生长度,每小时记录一次菌数;叶知澜则调整培养基的ph值,确保菌种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;陈雨测试不同营养浓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;林晓则整理土壤样本的理化性质数据,分析其与菌种活性的相关性。
一天下来,实验有了新的现——杂交放线菌在酸性土壤中的生长度虽然比中性土壤慢了15,但抑制入侵微生物的效果却没有减弱。
“这说明它的适应性比咱们想象的更强!”
陈雨兴奋地说。
叶知澜则在模型中加入酸性土壤的参数,模拟结果显示,即使在酸性环境中,杂交放线菌也能将真菌的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。
“太好了!”
萧凡看着模拟结果,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。
林晓则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写下“杂交放线菌环境适应性实验完成”
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夜幕降临,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。
四人坐在休息区,喝着热咖啡,讨论着后续的研究计划。
“等这次的实验数据整理好,咱们可以写一篇论文,表在《生态学报》上。”
叶知澜说。
陈雨点点头:“还要建立杂交放线菌的菌种库,为其他地区的生态防控提供支持。”
林晓则兴奋地说:“我还要把这次的基因研究过程写成科普文章,让更多人了解微生物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!”
萧凡看着眼前充满活力的伙伴,心中充满了希望。
他知道,虽然这次的实验已经接近尾声,但他们的生态守护之路还很长——还有更多的微生物奥秘等待他们去探索,还有更多的生态问题等待他们去解决。
但只要他们携手同行,在实验室里不断探索、不断突破,就一定能为雨林筑起一道坚实的科学防线,让这片绿色的奇迹永远生机勃勃。
“对了,明天咱们要把所有实验数据汇总,整理成最终的报告,给李教授过去。”
萧凡突然想起这件事,提醒道。
叶知澜点点头:“我今晚就把模型模拟的结果导出,做成图表。”
陈雨则说:“我把菌种的培养条件和抑制效果数据整理好。”
林晓则笑着说:“数据汇总的工作就交给我吧,保证又快又准确!”
实验室里的恒温系统依旧嗡嗡运转,测序仪的指示灯缓慢闪烁,像是在为他们的努力点赞。
四人再次投入到工作中,键盘的敲击声、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、培养箱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,谱写着属于他们的生态守护之歌。
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,实验室里的灯光却像一盏明灯,照亮了守护雨林的道路。
萧凡看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,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——或许他们可以建立一个“雨林生态微生物数据库”
,将这次研究中现的所有微生物基因序列、培养条件、抑制效果等数据都收录进去,为全球的生态研究者提供参考。
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伙伴们,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。
“这个主意太好了!”
叶知澜兴奋地说,“这样不仅能推动生态研究的展,还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雨林保护中来。”
陈雨也附和道:“咱们可以申请一笔科研经费,专门用于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。”
林晓则激动地说:“我现在就开始设计数据库的框架,保证实用又好用!”
实验室里的氛围再次变得热烈起来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。
虽然这次的实验即将结束,但一个新的计划已经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。
萧凡知道,无论未来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,只要他们保持这份对科学的热爱、对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