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里的生态回响:基因印记
杂交放线菌的菌落在培养基上舒展成乳白色的晕圈时,萧凡正对着基因测序仪的操作手册皱眉。
省林科院寄来的设备资料堆在实验台一角,其中一本标注着“全基因组测序操作指南”
的册子被翻得卷了边,叶知澜凑过来,指尖点在“dna提取步骤”
那一页:“是不是卡在裂解缓冲液的配比上了?我查了文献,针对放线菌,ctab缓冲液里加o5的b-巯基乙醇效果更好。”
萧凡抬头,看见她眼底的红血丝比昨天更明显——为了验证杂交放线菌的基因稳定性,两人已经连续两天在实验室待到后半夜。
林晓端着刚配好的缓冲液走过来,塑料离心管在托盘里轻轻碰撞:“我按文献比例调好了,还多备了两管,万一提取失败能立刻重测。”
陈雨则在无菌室里忙碌,将杂交放线菌的菌液分装到离心管中,透明的液体里悬浮着细密的菌团,像揉碎的星光。
“先做三次平行提取,确保dna纯度达标。”
萧凡接过缓冲液,将离心管放进水浴锅。
实验室的恒温系统似乎比平时更安静,只有测序仪的预热提示音断断续续传来。
叶知澜打开电脑上的基因分析软件,调出之前真菌和寄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,试图在其中找到与杂交放线菌的互作位点:“如果能确定杂交放线菌抑制入侵微生物的关键基因,以后就能定向培育更高效的菌种。”
陈雨从无菌室出来时,手里拿着三支装着白色沉淀的离心管——那是刚提取出的放线菌dna。
林晓立刻接过,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纯度:“a26oa28o比值185,刚好达标!”
萧凡点点头,将dna样本加载到测序仪的反应芯片上,屏幕上很快跳出“测序开始”
的提示,蓝色的进度条缓慢向前推进。
接下来的两天,实验室里的节奏变得相对平缓,却依旧紧绷。
萧凡和叶知澜守着测序仪,每隔几小时就查看一次数据质量;陈雨则继续测试杂交放线菌在不同土壤ph值下的活性,现它在ph65-75的范围内抑制效果最佳;林晓则忙着整理所有实验数据,将杂交放线菌的抑制率、基因相似度、环境适应性等指标汇总成表格,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exce1单元格被她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晰明了。
第三天清晨,测序结果终于出来了。
萧凡点开基因序列图谱,屏幕上的碱基序列像一条长长的蓝色河流,其中一段标注为“未知功能区”
的片段引起了他的注意——这段序列与已知的抗菌基因相似度不高,却在之前的抑制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活性。
叶知澜立刻调出数据库,反复比对后突然睁大了眼睛:“这段序列和雨林本土的一种固氮菌基因有2o的同源性!
难道杂交放线菌在融合过程中,意外整合了本土菌的抗逆基因?”
陈雨刚走进实验室,听到这话立刻凑过来:“如果是这样,就能解释为什么它在本土土壤里适应性这么强了!”
林晓也放下手里的表格,兴奋地说:“那咱们可以针对这段基因做定点突变实验,看看能不能进一步提高它的抑制效果!”
萧凡却摇了摇头,指着图谱上的另一段序列:“先别急,你们看这段——它和南美洲寄生微生物的某个基因片段有微弱的互补性,这可能是它能同时抑制两种入侵生物的关键。”
为了验证这个猜想,四人决定做基因表达实验。
萧凡负责设计引物,叶知澜准备pcr反应体系,陈雨则培养用于表达实验的宿主菌,林晓则在一旁准备凝胶电泳所需的试剂。
实验室里再次响起熟悉的声音:pcr仪的蜂鸣声、移液枪的吸液声、凝胶板的切割声,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,像是在为即将揭开的基因奥秘伴奏。
pcr反应结束后,叶知澜将产物进行凝胶电泳。
当紫外灯下出现清晰的条带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——目标基因成功表达了!
萧凡立刻将表达产物与真菌、寄生微生物的菌液混合,放在显微镜下观察。
只见原本活跃的入侵微生物,在接触到表达产物后,菌丝逐渐断裂,细胞开始裂解。
“真的有效!”
林晓激动地喊道。
陈雨立刻取来不同浓度的表达产物,测试其最小抑菌浓度:“我要确定最低用多少剂量就能达到抑制效果,避免浪费菌种。”
叶知澜则打开生态模型,将基因表达的数据输入进去:“现在模型更精准了,不仅能模拟防控效果,还能预测长期使用杂交放线菌对本土生态的影响。”
萧凡看着眼前忙碌的伙伴,突然想起刚接手这个生态项目时的场景——那时他们还在为雨林的异常生态数据愁,如今却已经能从基因层面破解生态防控的密码。
他拿起一支装有杂交放线菌的试管,对着灯光看了看,里面的菌液清澈透明,却蕴含着改变生态的力量。
“对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