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10章 雨林密码(2 / 3)

中,最近因为某种原因再次释放出来。”

第二天一早,高精度质谱仪的检测结果出来了。

李教授拿着报告激动地说:“同位素比值匹配上了!

污染源应该在湿地东北方向的一片废弃采石场附近,那里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到了相同成分的有机磷和塑料微粒。”

四人立刻驱车前往采石场。

废弃的采石场里长满了杂草,地面上散落着破旧的塑料包装袋和农药瓶。

萧凡蹲下身,用铲子挖起一块土壤,放在密封袋中:“这里的土壤明显有被雨水冲刷的痕迹,暴雨时,携带农药残留和塑料微粒的雨水会顺着地势流入支流,最终汇入湿地。”

陈雨在采石场边缘现了一个废弃的蓄水池,池水中漂浮着绿色的泡沫,她用取样瓶采集了水样:“这个蓄水池应该是污染源的核心区域,里面的水可能还在缓慢渗入地下,污染地下水。”

回到实验室后,萧凡团队和李教授的团队联合制定了治理方案:先清理采石场的垃圾和废弃农药瓶,再用微生物制剂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磷残留,最后在支流入口处修建生态滤池,防止未来再次出现污染。

方案确定后,四人并没有立刻返回野外,而是留在实验室继续研究。

萧凡和叶知澜利用生态模型模拟治理方案的效果,他们调整微生物制剂的浓度、滤池的植物种类等参数,试图找到最优的治理方案;陈雨则研究如何利用本地微生物降解有机磷,她从湿地土壤中分离出几种具有降解能力的细菌,在培养箱中测试它们的降解效率;林晓则跟着实验室的研究员学习显微镜操作,她将治理后的土壤样本放在显微镜下,观察微生物的活动情况,还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不同阶段土壤中生物群落的变化。

半个月后,治理方案正式实施。

萧凡和叶知澜带着团队在采石场清理垃圾,陈雨则指导工人喷洒微生物制剂,林晓则负责记录治理过程中的环境变化。

一周后,当他们再次采集湿地水样时,现有机磷含量已经下降到安全范围,藻类活性数据也开始缓慢回升。

这天晚上,四人坐在实验室的休息区,看着窗外的夜色。

叶知澜端起一杯热咖啡,递给萧凡:“没想到实验室的研究能这么快找到污染源,以前总觉得野外监测才是最重要的,现在现两者缺一不可。”

萧凡接过咖啡,笑着说:“以后咱们得建立‘野外监测-实验室分析-现场治理’的闭环模式,野外现问题,实验室找出根源,再回到野外解决问题,这样才能更高效地保护雨林。”

陈雨这时拿出一份研究报告,脸上带着兴奋:“我分离出的那几种细菌,降解效率比商业菌种高2o,如果能大规模培养,以后治理农药污染会更方便。”

林晓也凑过来,翻开自己的笔记本:“我记录了治理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,现微生物制剂喷洒后,土壤中的蚯蚓数量明显增加,说明土壤生态在慢慢恢复。”

李教授这时走进休息区,看到四人的讨论场景,欣慰地说:“你们的研究很有价值,我已经向院里申请,在雨林基地建立一个小型实验室,以后你们不用来回奔波,在基地就能做基础检测,遇到复杂问题再到省院来做深度分析。”

听到这个消息,四人都很激动。

林晓立刻问道:“李教授,基地实验室能放显微镜吗?我还想继续观察土壤里的微生物。”

“当然可以。”

李教授笑着说,“不仅有显微镜,还会配备基础的水质检测仪和生物培养箱,满足你们的日常研究需求。”

一周后,四人返回雨林基地。

刚下车,就看到基地旁新建的实验室已经初具规模,工人正在安装玻璃幕墙。

萧凡走到实验室门口,看着墙上“雨林生态实验室”

的牌子,心中充满期待:“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新战场了,咱们要让科技成为雨林保护的最强后盾。”

叶知澜握住萧凡的手,眼中闪烁着光芒:“不仅要保护雨林,还要通过研究,让更多人了解雨林的生态价值,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雨林的队伍中来。”

陈雨则看着实验室旁边的培养箱,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:“我想在基地实验室建立本地物种的基因库,记录不同生物的基因信息,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。”

林晓也蹦蹦跳跳地说:“我要在实验室里开辟一个‘雨林小课堂’角落,给来基地参观的小朋友讲解雨林生物的知识,让他们从小热爱自然。”

接下来的日子里,四人一边参与基地实验室的建设,一边继续野外监测。

他们在实验室里分析样本、完善生态模型,在野外采集数据、观察生物变化,实验室与野外的联动越来越紧密。

一个月后,基地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。

萧凡和叶知澜在实验室里搭建了雨林生态模拟系统,通过调节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等参数,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雨林的生态变化;陈雨则在实验室里培养从野外分离出的有益微生物,为雨林土壤修复提供菌种支持;林晓则

最新小说: 从高一开始的校园生活 非人类监管协会 权臣把我送暴君?重生夫人睚眦必报 万人嫌一心求死,师兄们却红了眼 重生1984,我在饥荒年带全家吃肉 摆烂系统京圈团宠是我 娇妻心似海之沉沦 重生:我一个创业的,怎么叫我海王? 鉴昭行 入夜,娇软乖乖被京圈大佬吻哭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