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林秋实:羁绊与新生的絮语
秋意渐浓时,雨林的色调悄悄换了模样。
橡树的叶子染成深褐,落在地上铺出松软的毯,野栗子从刺壳里蹦出来,滚到溪边长满青苔的石头旁。
萧凡蹲在红外相机前更换存储卡,屏幕里突然闪过一道橙黄色的影子——是芽芽,它正叼着一只肥硕的野兔,脚步轻快地往溪溪的方向跑,尾巴尖还沾着几片枫叶,活像个献宝的孩子。
“这小子,捕猎越来越熟练了。”
萧凡笑着把存储卡揣进兜里,身后传来叶知澜的声音,她手里提着个竹筐,里面装着刚从村民王婶家换来的红薯。
“刚路过李叔的菜园,他说最近总看到芽芽在菜园外围转,却没碰过一颗蔬菜,反而帮着赶跑了偷萝卜的野猪。”
叶知澜把竹筐放在石头上,拿出一个红薯递给萧凡,“你尝尝,刚烤好的,还热乎。”
萧凡接过红薯,剥开焦香的外皮,热气裹着甜味扑进鼻腔。
两人坐在溪边的石头上,看着不远处的树林里,溪溪正趴在树荫下打盹,芽芽则在旁边的草地上打滚,把落叶都卷成了团。
“对了,省林科院的张教授说这周末要来,想给溪溪和芽芽做个体检,顺便看看咱们这半年的生态监测数据。”
叶知澜咬了口红薯,声音里带着期待,“说不定还能给小芒也做个检查,它最近好像胖了点。”
萧凡点点头,咽下嘴里的红薯:“我已经把监测数据整理好了,还拍了不少溪溪和芽芽的视频,张教授肯定会喜欢。
对了,村里的老陈说后山现了几棵野生的红杉苗,咱们明天可以去看看,要是能移栽到保护区边缘,还能给动物们多添个藏身的地方。”
第二天一早,萧凡和叶知澜带着巡护队的队员往后山走。
刚进林子,就听见一阵细碎的“沙沙”
声。
老陈举起手示意大家停下,轻声说:“前面有动静,可能是动物。”
几人蹑手蹑脚地往前走,拨开灌木丛一看,原来是一只小麂子,它正低着头啃食地上的野果,浑然不知有人靠近。
“别惊动它。”
萧凡轻声说,拿出相机拍下小麂子的身影。
叶知澜则蹲下来,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:“这里的植被很茂盛,红杉苗应该就在附近。”
果然,往前走了没多久,就看到几棵半米高的红杉苗,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。
“这些红杉苗长得真好,移栽到保护区边缘肯定能活。”
叶知澜高兴地说,拿出卷尺测量红杉苗的高度和间距,“咱们得小心点挖,别伤了根系。”
队员们拿出铁锹和锄头,小心翼翼地挖起红杉苗,用湿布包裹住根系,防止水分流失。
萧凡则在旁边规划移栽的位置:“保护区边缘的那块空地就不错,阳光充足,土壤也肥沃,离溪水也近,方便浇水。”
忙活了一上午,终于把红杉苗都移栽好了。
叶知澜提着水壶,挨个给红杉苗浇水,额头上满是汗珠。
萧凡走过来,递上一条毛巾:“歇会儿吧,剩下的我来浇。”
叶知澜接过毛巾擦了擦汗,笑着说:“没事,看着这些红杉苗,就像看到了希望,一点都不觉得累。”
周末,张教授如约而至。
他一到基地,就迫不及待地要看溪溪和芽芽的监测视频。
当看到芽芽捕猎的画面时,张教授忍不住称赞:“这幼虎的捕猎技巧掌握得很好,说明它的生存能力很强,也多亏了你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好,有足够的猎物供它练习。”
随后,张教授跟着萧凡和叶知澜去了红外相机的监测点。
屏幕里,溪溪正带着芽芽在新移栽的红杉苗旁散步,时不时用鼻子蹭蹭树干。
张教授拿出笔记本,认真地记录着:“红杉树长得很快,用不了几年就能长成大树,到时候这里就能成为很好的栖息地。
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到位,不仅保护了华南虎,还改善了整个雨林的生态环境。”
体检时,张教授给溪溪和芽芽做了全面的检查,包括体重、体温、血液检查等。
“溪溪的身体很健康,体重也达标,芽芽的生长育也很正常,比同龄的华南虎还要壮实一点。”
张教授收起检查仪器,笑着说,“小芒呢?我也给它做个检查。”
萧凡带着张教授去了小芒的栖息地。
小芒正趴在一棵橡树上睡觉,听到动静,懒洋洋地睁开眼睛,看了看他们,又闭上眼睛继续睡。
张教授忍不住笑了:“这小家伙还挺悠闲,看样子在这里生活得很惬意。”
他小心翼翼地爬上树,给小芒做了检查:“小芒的身体也很健康,就是有点胖,以后可以适当控制一下它的食量。”
叶知澜笑着说:“它平时总喜欢去村民家蹭吃的,王婶经常给它喂红薯和玉米,估计是吃多了。”
张教授点点头:“适当的投喂可以增进人与动物的感情,但也要注意适量,不能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