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林守果:虫影与新站
十月的雨林少了春日的湿雾,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地上,织出斑驳的光影。
叶知澜蹲在监测点c的石斛丛前,指尖捏着一枚泛着浅黄的果实,眉头轻轻皱着——果实表面有个细小的虫洞,指尖碰上去,能感觉到里面隐约的空洞。
“现虫蛀了?”
萧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他手里拿着刚测完土壤湿度的仪器,屏幕上显示58,刚好在适宜范围内。
叶知澜抬头,把果实递给他看:“你看这虫洞,刚才检查了三株挂果的石斛,有两株都有这情况,而且虫洞大小差不多,应该是同一种虫子。”
萧凡接过果实,对着阳光仔细看了看,又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凑近虫洞:“像是夜蛾幼虫搞的鬼,之前老教授提过,这种虫子会钻进石斛果实里啃食种子。”
他把果实放回枝桠上,“得赶紧找虫源,不然剩下的果实都要遭殃。”
两人分工,叶知澜留在监测点记录虫蛀果实的数量和位置,萧凡则往雨林深处走,查看其他几处野生石斛的生长情况。
叶知澜拿出笔记本,每现一枚有虫洞的果实,就用红笔在图纸上做标记,不知不觉间,图纸上已经画了七个小红圈。
“知澜!”
萧凡的声音从远处传来,带着几分急促。
叶知澜赶紧收起笔记本跑过去,只见萧凡蹲在一片野生石斛前,指着叶片背面:“你看,这里有虫卵!”
叶知澜凑过去,借着放大镜看清了——叶片背面藏着十几颗米粒大小的虫卵,淡绿色的,紧紧贴在叶脉上。
“应该就是夜蛾的卵。”
萧凡掏出相机拍照,“这种虫卵大概三天就能孵化成幼虫,幼虫会顺着枝干爬进果实里。”
他站起身,“得赶紧联系老教授,问问生物防治的办法,不能用化学农药,免得伤了其他昆虫。”
叶知澜点点头,拿出手机给老教授消息,附上虫卵的照片。
两人刚回到营地,老教授的视频电话就打了过来,屏幕里的老教授戴着老花镜,手里拿着一本昆虫图鉴:“这是石斛夜蛾的卵,最好的办法是引入它的天敌——赤眼蜂,这种寄生蜂会把卵产在夜蛾卵里,孵化后就能杀死夜蛾幼虫,还不会破坏雨林生态。”
“那赤眼蜂怎么获取?”
叶知澜追问。
老教授笑着说:“科考站已经联系了农业研究所,明天就给你们寄过来,记得收到后在石斛丛周围均匀释放,还要记录寄生情况。”
挂了电话,叶知澜松了口气,萧凡已经在笔记本上写下“释放赤眼蜂”
的计划,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蜂虫示意图。
第二天下午,科考站寄来的赤眼蜂卵卡准时送到。
叶知澜和萧凡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,里面是十几张带着小孔的卡片,每张卡片上都附着密密麻麻的赤眼蜂卵。
“按照老教授说的,每两米挂一张卡。”
萧凡说着,从背包里拿出细铁丝,把卡片固定在石斛枝干上,避开阳光直射的地方。
叶知澜则在旁边记录,每挂好一张卡片,就写下位置和时间。
刚挂到第五张,远处传来了脚步声,抬头一看,是张叔带着村里的老陈和小李来了,三人手里都拎着竹筐,里面装着刚采的野菜。
“听说你们在给石斛找虫子?”
张叔放下竹筐,凑过来看挂在枝干上的卵卡,“这卡片上的小点点就是能治虫子的蜂卵?”
叶知澜笑着点头:“对,这些蜂卵孵化后,会帮咱们吃掉夜蛾的卵,保护石斛果实。”
老陈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,认真记着:“那我们以后来监测的时候,是不是要看看这些卡片有没有被风吹掉?”
“不用特意管,等赤眼蜂孵化出来就会自己飞走了。”
萧凡解释道,“不过要是现有损坏的卡片,可以告诉我们,我们再补挂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叶知澜和萧凡每天都会来监测点查看赤眼蜂的孵化情况。
到了第四天早上,叶知澜惊喜地现,卡片上的小孔里钻出了几只细小的赤眼蜂,通体黑,翅膀透明,正围着石斛叶片飞舞。
“孵化出来了!”
她赶紧喊萧凡过来,两人屏住呼吸,看着赤眼蜂一点点飞向有夜蛾卵的叶片。
又过了三天,叶知澜再次检查石斛果实,现新的虫洞明显减少了,之前有虫洞的果实也没有继续腐烂。
萧凡用放大镜查看叶片背面,之前现的夜蛾卵大多变成了空壳——赤眼蜂已经成功寄生。
“效果比预想的还好。”
萧凡笑着说,“等果实成熟,咱们就能收集种子,说不定还能在科考站培育新的石斛苗。”
这天傍晚,两人整理完监测数据,坐在营地外的石头上休息。
张叔忽然提着一壶热茶过来,坐在他们旁边:“我跟村里商量了一下,想在监测点附近建个‘雨林守护站’,平时放些监测工具和急救用品,村民们来巡逻的时候也能有个歇脚的地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