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都市言情 >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> 第359章 盐潮笺灰记

第359章 盐潮笺灰记(1 / 2)

盐潮笺·灰记

盐田的稻穗彻底黄透时,萧凡在七星灶的灶膛里现了异样。

往年封灶前清理的灶灰,总带着股焦糊的草木气,今年却混着些极淡的腥甜,像红树林里的野枣熟了的味道。

他用树枝拨开最底下的灰层,见灶底的青石板上,凝着层薄薄的白霜,霜花顺着石板的纹路蔓延,竟在中央结成个小小的“灰”

字。

“灶灰怎么变味了?”

老张扛着扫帚来清灶,蹲下身扒拉了把灰,指尖沾到些亮的碎屑——不是盐晶,也不是木炭,是片极薄的贝壳磨成的粉,粉里裹着根干枯的盐稻须,须上还缠着半片麻纸,纸上用炭笔写着个“记”

字,旁边画着个正在烧火的灶眼。

徐老人捏着潮信歌抄本赶来时,抄本夹着的鱼谱突然掉在灶灰里。

捡起来时,谱页上竟洇开片灰黑色的痕迹,痕迹里慢慢浮出行小字,是用灶灰调水写的:“灶灰藏岁,一灶记一年,七灶灰聚,可唤旧年影。”

他往灶膛里撒了把刚收的稻壳,灰层突然“簌簌”

往下掉,露出块嵌在石板里的陶片,陶片上刻着“民国二十三年”

的字样。

小女孩抱着装着小鱼苗的玻璃罐蹲在灶边,罐里的鱼苗尾鳍上,第九道浅蓝环纹旁,第十道淡褐环纹正慢慢显形。

她指着陶片喊:“上面有字!”

萧凡用布擦去陶片上的灰,见上面刻着三行小字:“七星灶,灶灶有灰记,春灰记潮,夏灰记雨,秋灰记收,冬灰记藏,七灰合,旧事成图。”

他们按着陶片上的提示,往另外六座灶的灶膛里找。

每座灶的灶底都有块刻着年份的陶片,最早的是民国二十三年,最晚的是民国三十一年。

徐老人把七块陶片按年份摆好,陶片突然“咔”

地吸在一起,拼成个巴掌大的方形,表面的灰霜化水,在地上映出个浅浅的轮廓,像张盐田的旧地图。

“这是要我们收集七灶的旧灰?”

老张眼睛一亮,“我爷爷说过,以前的盐工烧灶有讲究,每年的灶灰都单独存着,说是能辟邪,原来藏着这门道。”

他突然指着盐仓的方向,“盐仓角落好像有几个旧陶瓮,上面写着‘灶灰’两个字。”

他们赶到盐仓时,果然在角落找到七个陶瓮,瓮口用麻布封着,布上绣着不同的灶号。

徐老人打开标着“一灶”

的瓮,里面的灶灰竟还是松散的,没有结块,用手一捻,灰里掉出片麻纸,纸上用炭笔写着:“民国二十三年秋,盐收三千斤,藏于东仓,以稻壳覆之。”

“东仓就是现在的盐母棚位置!”

萧凡突然想起盐母出土时,周围确实有层稻壳。

他们按着麻纸上的位置挖下去,挖了不到半尺,就碰到个木盒,盒里装着块巴掌大的盐砖,砖上刻着“民国二十三年”

的字样,砖角还粘着几根干枯的稻穗。

接下来的三日,他们按着七瓮灶灰里的麻纸提示,在盐田各处找到了旧物:二灶灰里的麻纸记着“民国二十四年夏,暴雨冲渠,盐工用红树林枝补之”

,在灌溉渠边找到几根嵌在泥里的红树枝;三灶灰里的麻纸记着“民国二十五年春,潮退晚,盐稻迟种十日”

,在老稻茬下找到半袋没种完的稻种……

第七瓮灶灰里的麻纸最完整,写着:“民国三十一年冬,最后一次封灶,盐工聚于七星灶旁,烧七灶灰记岁,约定若后人见此灰,需续记新岁,莫让灶火断。”

纸末画着七个小小的灶眼,每个灶眼里都有团小火苗。

“是要我们接着记灶灰啊。”

徐老人翻出潮信歌抄本,在空白页写下:“民国三十一年后,至今年秋,盐田收稻五千斤,盐母现世,七灶重燃,续记于灰。”

他把新写的麻纸放进个新陶瓮,标上“今岁”

两个字,摆在旧瓮旁边。

当天傍晚,他们把七瓮旧灶灰和新陶瓮一起搬到七星灶旁,按年份摆成圈。

徐老人往圈中央撒了把新收的稻壳,灶灰突然“嗡”

地一声轻颤,灰里冒出青烟,青烟在半空凝成七个模糊的灶眼,每个灶眼里都燃起团小火苗,和当年盐工画的一模一样。

小女孩突然指着青烟喊:“有人影!”

只见青烟里慢慢浮出些人影,是民国年间的盐工们,他们正围着七星灶烧火,有的添柴,有的翻灰,脸上带着笑,嘴里哼着不知名的调子。

其中一个盐工抬起头,对着萧凡他们的方向挥了挥手,然后人影慢慢淡去,青烟落回灶灰里,在地上凝成个“续”

字。

萧凡蹲在灶灰旁,看着地上的“续”

字,突然明白盐工们藏灶灰的用意——他们怕岁月把往事磨掉,就把一年年的收成、灾害、约定都藏在灰里,灶灰不会烂,不会丢,只要有人愿意扒开来看,就能知道这片盐田走过的路。

老张拿起扫帚,把新的灶灰扫进新陶瓮里,笑着

最新小说: 心软美人,反派弟弟是阴湿病娇 都市修真便利店 刚满十八岁,系统让我开始养老 隐世大佬下山,为所欲为一路横推 都市:从炒股开始暴富 勾帝心,陛下被钓成了翘嘴 重生1980:开局放弃返城娶村花 穿宋后与语文天团为敌 高武:略微出手就是系统的极限 今生只为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