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潭,在五六年之前就是一个小镇。五六年之后,也不过是小镇变成县级镇。
鹰潭能发展的快,完全是因为在上一年这边通了铁路,大量人员和物资在这边过往流通。
然后这边有很多铁路工人,外地工人和部队...
阳光穿过教室的玻璃窗,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那首歌像是一缕从远古吹来的风,轻轻拂过每个孩子的嘴唇与耳膜,无需指挥,无需节拍,自然流淌而出。老师站在讲台前,手指还僵在半空,原本想斥责的话语卡在喉咙里,化作一阵莫名的心悸。她忽然记起自己童年某个夏夜,外婆抱着她在院中乘凉,嘴里哼的正是这调子??但她从未告诉任何人,因为那旋律早已被她当作梦中的呓语。
歌声越来越齐整,音准竟出奇地统一。有几个孩子闭着眼睛,仿佛不是在歌唱,而是在回应某种召唤。女童依旧站在钢琴边,双手轻按琴键,弹奏的旋律与合唱严丝合缝,像是早已演练千遍。可这架钢琴,连教材曲目都还没教到C大调。
园长闻声赶来,脸色骤变:“快停下!谁让你们唱这个的?”她冲进教室,一把将电源拔掉,钢琴瞬间熄火。但孩子们没有停。他们用清亮的童声继续唱着,甚至更加坚定。
“铃未断,火未熄,
一人走,万人继。”
每一个字都像钉入空气的铜钉,敲打出无形的共振场。走廊尽头的监控摄像头突然闪烁红光,随即黑屏;楼道里的老式挂钟,“咔”地一声,指针停在七点零七分;二楼美术室的一幅儿童画??画着一口井和七个模糊人影??无风自动,从墙上飘落,正好落在楼梯口。
园长颤抖着掏出手机报警,却发现信号全无。不只是她,整条街的基站都在这一刻失灵。与此同时,全市三十七所幼儿园、五十八所小学的音乐课堂几乎在同一时间段爆发了类似事件:有孩子自发组织围圈吟唱,有班级集体修改课间操配乐为一段陌生旋律,更有甚者,一群六岁孩童手拉手站成圆阵,齐声念诵一段谁也听不懂却令人毛骨悚然的“祷词”,音律结构竟与《谷魂归仓》副歌完全吻合。
这不是偶然,也不是模仿。这是基因层面的记忆苏醒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密林深处,那片传说中埋藏着千年古井的原始丛林,雾气仍未散去。搜救队撤离后第七天,一只野猴从树冠跃下,叼走了石台上谭明远遗留的笔记本。它并未撕咬,而是将其置于一块平坦青石之上,用爪子轻轻拍打封面三次,转身离去。当晚,月光如银水倾泻,那本沾满露水的笔记竟自行翻页,纸张上的字迹开始溶解、重组,变成一种介于汉字与甲骨文之间的符号体系,记录着一段全新的歌词:
>“井不开,魂不散,
>铃坠处,命轮转。
>七影尽,八音现,
>我归来时,天地同颤。”
与此同时,北极圈内的废弃气象站再次接收到信号脉冲。这次不再是乐谱,而是一段动态影像数据。经俄罗斯技术人员破译后,画面显示伊万坐在一间布满老式磁带机的地窖中,背景墙上挂着七张黑白照片??分别是藏族老妇、陕北歌者、江南评弹艺人、新疆舞娘、内蒙古长调歌手、广西铜鼓传承人,以及阿禾。他缓缓抬头,直视镜头,嘴唇开合,无声地说了一句什么。随后,他举起右手,掌心托着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铃,轻轻一摇。
叮??
声音虽未传出,但所有观看视频的人都在同一刻感到耳内嗡鸣,心跳加速。三人当场昏厥,一人开始用维吾尔语背诵《谷魂归仓》第三段,而他还不会说维吾尔语。
消息封锁失败。片段通过暗网流出,迅速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,在全球地下文化圈疯传。有人称其为“第八守铃人的觉醒仪式”,也有人坚信这是外星文明对地球意识体的干预实验。但无论解释如何,一个事实无法否认:**《谷魂归仓》已不再属于某个人、某个民族或某个时代,它正在成为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