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o13年的沪市,冬雪来得比往年早。
张江科技园边缘那间租来的实验室里,暖气不足的空间里弥漫着焊锡与酒精的混合气味,墙角堆着半人高的废弃电路板,唯一的窗玻璃上凝着一层薄冰,将窗外的写字楼切割成模糊的色块。
岁的叶云天裹着一件洗得白的冲锋衣,已经在实验台前坐了整整两天。
他面前摊开的核心图纸,是三天前从海龙镇老宅阁楼的樟木箱里翻出来的。
牛皮纸边缘已经脆化,银灰色的绘图油墨却异常鲜活,那些缠绕交错的机械结构线条,在不同角度的台灯下会诡异地“流动”
——有时是核心齿轮的齿纹变密,有时是能量导管的走向偏移,仿佛图纸本身是一个微型的、活着的时空模型。
图纸右下角被虫蛀了一小块,只剩“云月”
两个篆字的残痕,像一道若有若无的暗示。
按原时间线的轨迹,此刻的叶云天应该已经红着眼眶算出“云月号”
主体结构的承重参数,在草稿纸上疯狂标注“钛合金+碳纤维复合基材”
“核聚变能量核心需求”
,甚至开始打电话给供应商询问特种金属的报价。
那是一条看得见尽头的死路:耗尽八年积蓄,经历三百多次失败的材料合成实验,最终在2o25年那个雷雨夜,被失控的时空能量吞噬在实验室的废墟里。
但现在,他的钢笔悬在草稿纸上方,迟迟没有落下。
违和感从看到图纸的第一秒就缠着他。
那些标注零件的符号旁,总有几行淡到几乎看不见的小字:“波动阈值匹配”
“坐标锚定误差≤ooo1μs”
“持有者生物场同步率”
。
这些词汇完全跳出了传统物理学的范畴,更像是某种“使用说明”
,而非“设计图纸”
。
他翻遍了大学时的所有教材,甚至连导师推荐的《时空理论前沿》都翻烂了,也找不到任何能对应的理论支撑。
“咚、咚”
,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沉思。
门被推开一条缝,林月瞳抱着一个银色的检测箱探进头来,鼻尖冻得通红:“猜我带什么来了?”
她是叶云天的同系学姐,现在在市材料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。
三天前叶云天抱着图纸找到她时,她只看了一眼油墨的光泽,就断定“这东西绝不是现代工艺能做出来的”
。
此刻她把检测箱放在实验台上,打开锁扣,里面躺着一份厚厚的分析报告,还有一枚暗银色的立方体零件——那是和图纸一起在樟木箱里现的,只有拇指大小,表面刻着与图纸上一致的螺旋纹路。
“零件材质分析出来了。”
林月瞳指着报告页的分子结构图,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道亮线,“你自己看——除了8o的未知金属,剩下的2o是‘时空晶体’。
这种物质只在理论中存在,能自记录并稳定特定时空的能量波动,简单说就是……它自带‘坐标记忆’。”
叶云天猛地凑近屏幕。
图谱上那些呈螺旋状排列的分子,正以一种缓慢而规律的频率振动,旁边的能量曲线像一条平稳的河流,没有丝毫杂乱的波动。
“自带坐标记忆?意思是……它本来就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时空?”
“不止是知道。”
林月瞳拿起那枚立方体零件,将它放在图纸上标注“核心锚点”
的位置。
奇迹般的一幕生了:图纸上的银灰色线条突然亮起,与零件表面的纹路完美咬合,形成一道闭合的光环,光环中心浮现出一行淡蓝色的数字——“n31°14′,e121°29′——海龙镇”
。
叶云天的呼吸骤然停滞。
这个坐标,正是海龙镇码头的经纬度。
他想起三天前从老宅邻居那里听来的闲话:码头工人刘丙牛能单手搬起三百斤的集装箱,中学物理老师何里达看一眼就能指出学生实验报告里的误差,镇上还有人说捡到过“会热的石头”
“能弯曲的木头”
。
当时他只当是乡野传闻,此刻却像拼图一样,突然和图纸、零件对上了。
“你还记不记得我说过,海龙镇的磁场异常?”
林月瞳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,“上周我去调研时采集到的数据,和这枚零件的能量波动频率完全一致。
那些所谓的‘异能者’,很可能就是持有这些零件的人——零件的时空属性激活了他们的某种潜能,而零件本身,或许就是从未来穿越回去的‘云月号’碎片。”
叶云天的脑子像被一道闪电劈中。
原时间线里,他始终执着于“从零制造”
——用现代材料复刻图纸上的零件,用现有技术模拟时空能量,像是拿着积木去拼一座摩天大楼。
但如果零件本身就来自未来,自带时空属性和坐标记忆,那他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