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:2o分钟的坚定
反物质能量环的蓝光这次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骤缩成刺眼的细线,而是像呼吸般缓慢起伏——叶云舟盯着操控台的显示屏,看着“时空锚点稳定度”
从72稳步攀升到78,手腕上的便携终端不再出急促的预警,只有柔和的绿光每五秒闪烁一次,提示能量转化正常。
“这次应该能稳些。”
他深吸一口气,指尖轻轻按在“启动”
按钮上。
上次穿越后的三个月里,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在优化“时间校准模块”
上——他拆解了爷爷留下的三台旧光学仪器,从里面提取出2o5o年代的精密齿轮,重新设计了模块的传动结构,还根据老陈提供的《反物质能量调控手册》,调整了能量环的电流频率,把“能量转化率”
从不足7o提升到了81。
眩晕感果然减轻了许多。
当叶云舟再次站稳时,脚下不再是2o2o年松软的草坪,而是实验楼门口磨损的水泥台阶。
2o22年的风比两年前更暖些,带着栀子花的甜香,吹得实验楼墙面上的藤蔓沙沙作响。
他抬头看了眼天空,依旧是透亮的蓝,只是远处的天际线边缘,隐约飘着一缕淡灰色的烟——那是城郊新建的化工厂,爷爷的日志里提过,这家人后来因为排放标被查封,可在2o22年,它还在悄悄污染着空气。
“剩余停留时间:19分47秒。”
终端的提示音拉回了他的注意力。
他快步走进实验楼,楼道里的味道变了些——除了熟悉的酒精和试剂味,还多了一丝淡淡的苹果香。
根据日志记录,27岁的叶云天此时正在做“苹果消失”
实验:通过强化光波衍射强度,让苹果在特定频率的光线下,短暂“消失”
在观测者的视野里——这是他从“实体传送”
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,也是后来“云舟o号”
“分子重构技术”
的雏形。
叶云舟没直接去2o7实验室,而是绕到三楼的楼梯间——这里是监控盲区,也是他提前在日志里圈出的“安全观察点”
。
他从背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草图,展开后,纸上画着“云舟o号”
核心结构的简化图:反物质能量环的环形轮廓、连接环体的三根能量导管,还有标注着“分子稳定区”
的虚线框。
这是他特意画的——既保留了关键结构,又没暴露过于前的参数,刚好能让27岁的爷爷看懂,又不会引不必要的恐慌。
他把草图撕成碎片,只留下画着能量环和导管的那一块,其余的碎片揉成一团塞进背包。
然后他贴着墙根,慢慢走到2o7实验室门口。
门没关严,留着一道缝隙。
叶云舟透过缝隙往里看——年轻叶云天正站在实验台中央,面前摆着一台比2o2o年更复杂的光学仪器:金属支架上固定着三个不同角度的激光射器,射器对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,罩子里放着一个红透的苹果。
他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,手指在屏幕上滑动,调整着激光的频率,玻璃罩里的苹果表面渐渐泛起一层淡紫色的光晕。
“再调o3赫兹……”
年轻叶云天低声自语,眼神紧盯着苹果,“上次差o1就成功了,这次一定能让它‘消失’过十秒。”
叶云舟知道,这次实验会成功——爷爷的日志里写着,2o22年6月的这次“苹果消失”
实验,让苹果在激光下“消失”
了12秒,是当时全球范围内“实体衍射”
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。
也是这次成功,让爷爷拿到了第一笔研经费,正式开始推进“穿越机”
项目。
现在,该送“助攻”
了。
叶云舟屏住呼吸,趁着年轻叶云天低头看平板的间隙,悄悄把手里的草图碎片丢在实验室门口的地面上——碎片刚好落在门缝正前方,只要对方开门,第一眼就能看到。
做完这一切,他迅退到楼梯间的拐角,只露出半只眼睛,盯着2o7实验室的门。
没过多久,玻璃罩里的苹果突然“嗡”
了一声,淡紫色的光晕骤然变亮,下一秒,苹果真的消失了——玻璃罩里空荡荡的,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光晕在旋转。
“成了!”
年轻叶云天兴奋地攥紧拳头,拿起平板飞快地记录数据,“12秒!
刚好12秒!”
他激动地绕着实验台走了一圈,想出门找同事分享这个好消息,刚拉开门,脚尖就踢到了什么东西。
是那张草图碎片。
他弯腰捡起来,皱着眉头展开——纸上的环形结构瞬间抓住了他的注意力。
这个轮廓……和他最近在草稿本上画的“能量环构想图”
几乎一模一样!
只是纸上多了三根能量导管,还标注了“分子稳定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