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“给月瞳:生物锚点的浪漫公式——当两个意识的脑电波频率重叠过73,时间会为他们弯曲ooo1秒。”
73。
林月瞳用指尖划过那个数字,指腹传来纸张粗糙的触感。
她记得那天晚上,叶云天抱着她坐在书房的地毯上,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两组起伏的曲线。
“看,”
他指着屏幕,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,“我们刚才吵架又和好的过程,脑电波重叠率达到了75。
按照这个公式,时间为我们多留了ooo1秒。”
她当时笑着捶他:“物理学家都这么浪漫吗?”
他却突然沉默了,低头在她额头上印下一个轻吻,声音很轻:“因为我怕时间不够。”
那时只当是情话,如今想来,那语气里藏着的,或许是某种她当时未能读懂的恐慌。
这样的细节,在过去的三年里,像雨后的春笋般冒出来,扎在每个人的心里。
叶可东在化学实验室的储物柜里,现了一整套按“安全色编码法”
贴好标签的试剂瓶。
红色是强腐蚀,黄色是易燃易爆,蓝色是无毒无害——这是叶云天在他十岁那年教他的规矩,说“化学是严谨的艺术,颜色能帮你记住危险”
。
现在,叶可东自己带的研究生,也在用这套编码法,只是没人知道,每次贴标签时,他总会想起父亲握着他的小手,在标签纸上一笔一划写字的温度。
上周,他在处理一份旧实验记录时,翻到了叶云天手写的“给可东的安全预案”
。
纸页边缘已经泛黄,上面详细记录了从初中到大学的每一次重要实验可能遇到的风险:“12岁做高锰酸钾分解实验,记得戴护目镜,你总爱揉眼睛”
;“16岁用酒精灯加热时,别让试管口对着人,你小时候被热水烫过”
;甚至还有“打翻硫酸时,第一时间用书房第三层的小苏打——我知道你总把备用的藏在那里”
。
12岁的小习惯,他自己都快忘了,父亲却记了十几年。
叶可南的书桌上,永远放着一个三阶魔方。
那是他12岁生日时,叶云天送他的礼物。
父亲用魔方演示“空间折叠”
的场景,至今清晰如昨:“你看,这个红色的面,转一下就到了侧面,就像二维的蚂蚁突然站到了三维的角度。
时空也是这样,所谓的距离,只是没找对折叠的方式。”
现在,他解拓扑题时,总会下意识地转几下魔方,仿佛父亲的声音能顺着旋转的色块,从某个折叠的时空里飘出来。
前几天,他在解一道父亲留下的时空拓扑题时,突然现隐藏条件指向的坐标,正是他1o岁时弄丢数学竞赛金牌的公园长椅下。
他从未告诉任何人金牌丢在了那里,可那天下午,父亲却像算准了一样,拉着他去公园散步,在长椅下“意外”
找到了金牌,笑着说:“看吧,数学规律总会帮你找到想找的东西。”
当时只觉得神奇,现在却突然明白,那或许不是规律,是父亲提前写下的答案。
叶可西在调试云天5号的传感器时,耳机里突然传来一阵电流声,接着是叶云天的声音,带着轻微的杂音,却异常清晰:“小西,虫洞的本质不是穿越,是‘我想再看你一眼’。”
他猛地抬头,以为是设备故障,可反复检查后现,这是一段被隐藏在底层代码里的录音,触条件是“云天5号能量核心启动至8o”
。
他想起14岁那年,父亲带他去山顶看星空。
夏夜的风带着草香,父亲指着银河问:“如果时间是条河,你觉得爸爸会在哪个漩涡里等你?”
他当时脱口而出:“当然是未来啊!”
父亲却没说话,只是望着星空,眼角在月光下泛着泪意。
那时他不懂,现在却好像突然读懂了——或许父亲早就知道,他要去的不是未来,而是过去,是那些能“再看一眼”
的瞬间。
叶可北的电脑里,存着一个特殊的音频文件。
文件名是“给小北的睡前故事”
,打开后却只有一段持续的白噪音。
叶云天说,这是用他自己的生物频率转化的,“睡不着的时候听,就像爸爸在你身边”
。
他研究脑电波时,曾把这段白噪音导入分析系统,结果显示,它的波动规律,与人类在“极度安心”
状态下的脑电波完全吻合。
三天前,他在整理父亲留下的“亲情脑电波关联数据”
时,现了一组异常的峰值。
对比数据库后,他浑身一震——那组峰值,与他17岁烧昏迷时记录的脑电波,重合度达到了998。
他清楚地记得,那天意识模糊中,有只手反复抚摸他的额头,声音低沉而温柔:“小北的免疫系统像我,肯定能扛过去。”
可母亲说,那天父亲在外地开会,回来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