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底层挣扎。
想想那个可能成为医生的自己,难道你就甘心让她永远停留在想象里吗?”
“陈娟,求你了,醒醒吧!
别让十年后的你,也像我一样,对着一张照片,流着泪写这样一封悔恨的信!”
信的末尾,有几滴明显的泪痕,晕开了纸张的纤维,像是十年后的她,在写这封信时,流下的滚烫泪水。
陈娟拿着信纸的手不停地颤抖,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,一滴一滴落在信纸上,和那些早已存在的泪痕重叠在一起。
她看着照片上那个疲惫憔悴的女人,又看看镜子里自己年轻却带着迷茫的脸,一种巨大的恐慌和悔恨瞬间淹没了她。
那真的是她的未来吗?每天在油烟中打转,手上布满疤痕,连给父母看病都没钱?
她想起了生物课上,张老师拿着显微镜,给他们展示洋葱表皮细胞时,她心中那份奇妙的震撼;想起了张老师说她有天赋时,眼里的期待;想起了父母每次打电话时,欲言又止地问她学习怎么样,那语气里的担忧。
“生物课本里的细胞图,你还记得吗?那才是你该去的世界!”
这句话像一道闪电,劈开了她混沌的大脑。
她猛地抬起头,擦干眼泪,从书包最底层掏出那本被她扔在一边、封面已经有些磨损的生物课本。
翻开第一页,看着上面清晰的细胞结构图,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线条和文字,此刻却仿佛有了生命,在向她招手。
同桌惊讶地看着她:“陈娟,你没事吧?怎么哭了?还拿出课本?”
陈娟没有回答,只是深吸一口气,用袖子擦了擦眼泪,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。
她翻开课本,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,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了起来。
窗外的阳光正好,透过窗户照在她的课本上,也照在她重新燃起光芒的眼睛里。
那个曾经只想辍学打工的少女,在收到这封来自未来的信后,终于决定,要为自己的人生,换一条路走。
【3·十五年磨砺,无影灯下】
改变的道路充满了艰辛。
对于基础薄弱、又长期懈怠的陈娟来说,重新捡起课本绝非易事。
生物课上那些曾经被她忽略的概念和原理,现在看来如同天书。
她常常在晚自习时,对着一道简单的遗传题苦思冥想几个小时,直到弄懂为止。
同学们对她的转变感到惊讶,有人鼓励,也有人嘲讽:“陈娟,你现在学还来得及吗?别装模作样了。”
她不理会这些声音,只是默默地坚持着。
每天早上,她是第一个到教室的人,背诵生物名词和化学方程式;课间,她追着老师问问题,直到完全理解;晚上,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,回到宿舍还要再复习一会儿。
手上的茧子,不是因为端盘子,而是因为握笔太久。
曾经用来翻小说的手指,现在翻的是厚重的教材和习题册。
张老师很快注意到了她的变化,不仅耐心解答她的问题,还时常鼓励她:“陈娟,好样的!
就该有这股劲儿,你很有潜力,加油!”
老师的认可像一剂强心针,让她更加坚定了信心。
她不再沉迷于小说,不再上课打瞌睡,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。
她知道,她比别人起步晚,所以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高中三年,她像一块海绵,疯狂地吸收着知识。
她的成绩从班级中下游,一路飙升到年级前列。
当她拿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,看着上面“临床医学”
的专业名称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大学生活并没有轻松多少。
医学生的课程繁重而艰苦,别人周末在逛街看电影,她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;别人寒暑假在旅游放松,她在医院实习,积累临床经验。
五年本科,三年硕士,四年博士……漫长的十二年求学生涯,她几乎是一路小跑着过来的。
无数个深夜,她在解剖楼里对着标本研究;无数次考试,她通宵达旦地复习;无数回手术观摩,她站在手术台边,聚精会神地学习每一个步骤。
她手上的烫伤疤痕早已淡化,但又添了新的印记——那是做实验时被试剂腐蚀的痕迹,是长时间握手术刀留下的茧子。
但这一次,她不再觉得这些印记丑陋,它们是她奋斗的勋章,是她通往梦想的见证。
2o35年,陈娟以优异的成绩从国内顶尖的医科大学毕业,并成功留在了附属的三甲医院,成为一名肿瘤外科医生。
又是一个七月,龙华市的夏天依旧炎热。
市中心医院的手术室里,无影灯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,照在陈娟穿着绿色手术服的身上。
她戴着口罩和帽子,只露出一双专注而锐利的眼睛。
“止血钳。”
她的声音冷静而清晰。
旁边的护士立刻递上止血钳。
陈娟的手稳如磐石,拿着手术刀,在显微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