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穿越小说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正文卷 第九百一十四章 黄浦江行宫

正文卷 第九百一十四章 黄浦江行宫(4 / 6)

有近三十丈高的正衙钟鼓楼,正值小时辰上午十点,自鸣的钟鼓楼的钟声响彻全城。

    这座行宫修建了整整八年,从万历九年开始,由松江府奏闻朝廷开始营造,到万历十七年初,正式落成,花费白银四百八十万银之巨。

    而且今年申时行、松江巡抚李乐年初奏闻,还要扩建,最终被廷议所否决,否则会更大。

    在最开始报闻朝廷的时候,行宫,只有四十亩,后来越修越大,院落越来越多,甚至没能赶上皇帝上一次的南巡入住。

    行宫整体分为了皇帝起居的后宫十二院,皇帝处置公务的御书房四院,召开朝会廷议的文化殿两院,以及六部衙门,职能十分齐全。

    上海知县阎士选、姚光启、松江巡抚申时行、李乐等人,之所以要如此执着的扩建,的确是希望陛下看到松江府地面的忠诚,更是希望松江府,甚至是上海县本县,能够成为大明的陪都。

    陪都制度由来已有,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的洛邑,东汉时候,都洛阳,长安为陪都,东汉诸帝登基,都要前往长安陪都谒高庙,祭祀西汉诸帝陵。

    到了大唐陪都干脆变成了多京制,中京长安、东京洛阳、北京太原、西京凤翔、南京成都。

    陪都制、多京制,是过于广袤的疆土之下的一种政治妥协,也是一种创举,陪都、多京都是要补充首都缺失,地缘、军事防御、经济文化等等。

    上海县要做陪都,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弥补首都的不足,上升到陪都这一级别,就是朝廷直接管辖,方便朝廷对经济直接干预。

    上海县到京师的通讯限到时间为十五日,但实际通讯距离只有两日,这有利于大明朝廷对经济直接干预。

    大明开海,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重大的历史包袱,那就是朱棣迁都北衙。

    永乐年间轰轰烈烈的下西洋行动,最终落下帷幕,和迁都北衙,有着极大的关系,因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全面转移北衙,南衙虽然保留了六部,但多数都是养老性质。

    权力就是如此,权力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,距离权力中心越近,权力就越大。

    大明相继建立了长崎总督府、吕宋总督府、旧港总督府和金池总督府,这四大总督府,大明要如何有效管理,就成了一个大明朝廷必须要面对的问题。

    一座行宫,上海县逐步发展,成为陪都,就成为了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。

    贵是贵了点,但绝对值得。

    “那就进去看看吧。”朱翊钧在踏入宫门前,还专门看了眼千斤闸,缇骑已经提前三天,对行宫进行了接管,守宫门的是镇抚司指挥使陈末。

    确定了安全后,朱翊钧进入了行宫之中,大明皇帝踏入行宫之后,是十分满意的,因为能省钱的地方,都省钱了。

    北衙皇宫的金砖每一块都非常昂贵,但上海行宫,都是普通的地砖,金丝楠木的柱子,一根没有,都是混凝土柱子,又结实又便宜,门窗也非实木,而是钢框。

    最贵的就是象征着皇权的琉璃瓦了,这个实在是省不了,申时行听说连琉璃瓦的银子也要省,当即就要致仕。

    他真的做不到,金顶可是皇权象征,这玩意儿省了,谁知道这是行宫?

    黄浦江行宫,其实也解决了这次南巡发现的一个头等难题,势要豪右、富商巨贾、乡贤缙绅在不法的时候,会嗤笑的问:皇帝陛下在哪里?王法算什么!

    至少在松江府有答案,正衙钟鼓楼自鸣钟每一次响起,都在告诉松江府所有人,陛下在看着上海县一点一滴的发展。

    “不错,完全按照朕的要求修建。”朱翊钧来到了文华殿,四处打量了下,笑着对着随行的大臣说道。

&nbs

最新小说: 长生种开启了猎人朋友圈 我在大明开超市 我刷短视频通古代,老祖宗全麻了 晋末长剑 升龙 王猛传奇 乱世荒年:从打猎开始无限抽奖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自有日月照山川(科举) 白月光破棺而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