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,嫉妒那个,然后做起临时工。
不少人都会抱怨,为什么像他这样有‘才华’的人是临时工,干着最累的活儿,拿着很少的工资,而那些愚蠢无能的人,工资却比他多好几倍?
直到自己转正,成了正式工人,那些粗重的活计移交到下一批临时工手中,抱怨者无非换了一批新人而已,如此循环反复。
李旭东能把这样一个儿子送到陕北插队,自己儿子,或者说所有下乡插队的知青,谁敢说比他还矜贵?
张无忌现在一点也不无聊,不仅认识了很多朋友,还和郑桐好得跟亲兄弟似的。这家伙吃的喝的都是从香江家里定期寄过来的,只是数量再多,也挡不住狼多肉少。周边村子的知青们互相串联,知道来了个大户,哪有不借着拜访的名义过来打秋风的。
张无忌对此并不在意,老人家说了,把朋友搞得多多的,敌人少少的,做什么事情都会顺利。于是整个县的知青们都连带着多多少少沾了些光,直呼他是山东呼保义郓城及时雨的宋江。
“我说兄嘚,你这宁肯吃窝头,也要把吃的喝的分出去,有那个必要么?”郑桐喜欢热闹,但这知青点也太热闹了些。
“老郑,大家都不容易,分点吃喝没啥关系的。别看我现在好像吃亏了,可我要做啥事,好朋友见了不得帮衬一把?我爹说了,两百亩苹果园是我的起点,真要靠我一人,那得到猴年马月去。”张无忌笑着说道。
“那也不至于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跑过来沾光啊。”郑桐在这地儿待了好几年,这些天认不认识的人接触多了,有些心怀龌龊的他可是看在眼里。
“老郑,咱们哥俩投缘,我到这儿您没少帮我,您放心,有些人是人,有些人是鬼,我心里有杆秤呐。有些人打过一次交道,这辈子不会有下次,就当结个善缘吧。”
张无忌可不是糊涂虫,从小的精英教育不是白学的,待人接物自有一套,不然李旭东也不敢把自己儿子扔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。只是可惜,这么多人,居然没几个想看书的。
“你心里有谱就行,小宁,还有哥几个,大家都帮无忌看着点儿啊。”整个知青点的规模不大,加上张无忌,总共才十一个,其中还有仨女知青。张无忌和郑桐最先认识,除了一开始郑桐有些小算计,他还真没啥坏心思,处处帮着这个看似憨傻的张无忌。
“放心吧,那帮家伙要真敢拿咱无忌哥当傻子糊弄,在我这儿就说不过去。”小宁伟的话引来一阵共鸣,一开始谁又不是把张无忌当人傻钱多的傻子呢。
一次抢运过程中,张无忌能扛动两个两百斤的麻袋,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让大家知道了他的武力值,从此不敢再小看他。
郑桐发现这家伙看似憨傻,其实眼光长远,城府深沉,看似亲和,实则疏离,只有真正走到他的内心深处,他才会真正敞开心扉。出于好奇,郑桐对这个总把“我爹说了”挂在嘴边的张无忌的爹有了很大的兴趣,这个“我爹”到底是谁啊?居然敢把香江的东西直接邮寄过来,还他娘的大张旗鼓,一点儿都不怕查。
“等有机会回城,你会见到我爹的。桐子哥,我爹说农业兴国、工业兴国、科技兴国、金融也能兴国。家里已经有了三哥在弄科技,所以我被分流搞农业。”
“难道你爹让你一辈子修理地球啊?”郑桐有些替张无忌感到不值。
“嘿嘿,哪能啊,我爹说了,老人家又不是神仙,谁还能长生不老,真的活一万岁?等到新人上台,这三把火估计就要烧到教育上面来,咱们国家科技太落后了,不出三年,高考肯定得恢复,咱们这些知青都能考大学,凭成绩进大学深造。”
“所以这些书籍才是真正的宝贝?”蒋碧云问道。
“嗯,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。你们没事可以多看看书,要是有啥不懂的,可以找我,我们一起探讨。”
谦虚,绝对的谦虚了!张无忌是英格兰牛津大学的学士毕业生,学的东西和内地完全是两个概念,领先了好几个层级。
“我说无忌,这些外国书怎么文字都不一样啊?”一个姓那的知青随手翻了翻几本外文书问道。
“哦,这些书有英文的,也有德文和法文的,我爹说苏联的书籍没什么意思,这样的国家就是靠着体制才攻克了几个科技上的难关,很容易被老美牵着鼻子走,不出三十年,就会因为内部问题而败亡的。”张无忌的话落在众人眼里,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。
苏联,强大的苏联,钢铁洪流的苏联会在三十年内垮台,这事儿谁也不会相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