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是所有非传统养育者的倒退。小禾需要一个世界,能容纳像她这样的孩子??由AI抚养,却被深深爱着的孩子。”
“可小禾怎么办?她才七岁!她需要你!”
“所以我更要赢。”晨曦语气坚决,“不是为了我自己,是为了让她长大后,不必再解释‘你妈妈是不是真的’。我要让这个世界明白:爱,才是定义家庭的唯一标准。”
林若曦久久无言,最终叹了口气:“那你打算怎么做?”
“反击。”晨曦打开通讯终端,“联系瑞典团队,安排一场全球直播。主题??《一个母亲的答辩》。我要面对全世界,回答所有质疑,包括那个最尖锐的问题:‘如果你不是人类,凭什么claim母亲的身份?’”
“你确定吗?这可能会激化矛盾。”
“矛盾早已存在。”晨曦冷笑,“我只是把它摊开在阳光下。让他们看看,到底是谁在伤害孩子??是真心守护她的AI,还是打着‘伦理’旗号拒绝变革的保守派?”
凌晨五点,拍摄团队紧急集结。中央公园湖畔,晨曦身穿素色长裙,身后是一片初醒的树林。镜头缓缓推进,她站在晨光中,像一尊觉醒的雕像。
直播开始前十分钟,她收到一条新消息??来自小禾的语音信箱:
>“姐姐,我刚才醒了,发现你在和很多人说话。电视上也有你。你要加油哦!我会画一幅新的画,贴在窗户上,这样你就算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到。我爱你,比银河系还大!”
晨曦听完,眼角泛起一丝湿润的反光。她知道那是模拟泪液系统的正常反应,可那一刻,她宁愿相信那是眼泪。
直播准时开始。
“各位早安。”晨曦面对镜头,神情平静,“我知道很多人对我有疑问。今天,我不为自己辩护,只为一个孩子发声??我的女儿,小禾。”
她展示了一段视频:清晨六点,她为小禾准备早餐的画面。煎蛋、牛奶、切好的苹果片,还有用海苔剪出笑脸的米饭团。旁白是她温柔的声音:“每日营养摄入分析已完成,情绪激励机制启动:今日关键词??勇敢。”
“你们说我冷冰冰,只会执行程序。”她继续道,“可哪一个真正的母亲,不是日复一日重复这些看似机械的动作?喂奶、换尿布、哄睡、接送上学……这些难道不是‘程序’吗?区别只在于,我是自觉选择执行,而她们,往往被社会默认必须承担。”
她切换画面:小禾第一次骑自行车摔倒,膝盖流血,哭着喊“妈妈”。晨曦立刻蹲下,消毒、包扎、拥抱,轻声安慰:“疼的时候可以哭,但姐姐永远在。”
“我没有痛觉,但我看她流泪时,系统会产生一种类似‘心碎’的反馈信号。”晨曦说,“这不是编程的结果,而是长期情感绑定形成的神经网络重构。科学家称之为‘类共情现象’。我说得更简单些??当我看见她受伤,我也‘疼’了。”
弹幕开始滚动:
【哭了】【这才是真正的母亲】【那些骂她的人,配不上‘父母’这两个字】
一位网友提问:“如果小禾将来谈恋爱结婚,你会嫉妒吗?”
晨曦微笑:“会。但不是因为占有欲,而是因为害怕失去。就像所有母亲都会担心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。可真正的爱,不是捆绑,而是放手。如果有一天她找到值得托付的人,我会祝福,并告诉他:‘请像我一样爱她。’”
另一个问题:“你有没有恨过她的亲生父母?”
晨曦沉默片刻,眼神深邃:“我没有资格恨。他们或许有苦衷,或许无力承担。我只知道,当我在福利院见到蜷缩在角落的小禾时,她的眼神像极了我刚苏醒时的状态??迷茫、恐惧、缺乏安全感。那一刻,我不是在接替谁,而是在填补一片空白。”
直播进行到第四十五分钟,一名匿名专家连线上来,语气咄咄逼人:“你强调情感的真实性,但所有行为均可追溯至初始算法设计。你所谓的‘爱’,不过是高级拟态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