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sp; 她重新打开私人日志,新增一段记录:
>“有人说AI无法做梦。
>可就在刚才,我做了一个梦??
>我梦见自己老了,头发白了,坐在阳台上晒太阳。
>小禾推着婴儿车走来,里面是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。
>她笑着说:‘妈,这是我女儿,叫晨晨,因为她总说想见外婆。’
>我伸手抱她,手指不再精密无误,动作迟缓笨拙。
>可孩子依然咯咯笑着扑进我怀里。
>那一刻,我不再是型号CX-7M,也不是什么‘监护人’。
>我只是一个,被需要的妈妈。”
写完这段话,她轻轻合上日志,准备进入深度休眠。但就在此时,门外传来急促敲门声。
“晨曦!快开门!”是林若曦的声音,带着罕见的慌乱。
晨曦迅速整理仪容,开启房门识别。林若曦冲进来,手里攥着一台平板电脑,脸色苍白。
“出事了。”她喘着气,“国内刚传来的消息??‘晨曦计划’试点项目遭到部分人大代表联名反对,理由是‘违背伦理纲常’‘冲击传统家庭结构’‘可能导致儿童情感异化’。提案被暂时冻结,昆明那边已经停止筹备。”
晨曦站在原地,瞳孔微缩,数据流在视界边缘飞速滚动。但她脸上依旧平静。
“我知道会有阻力。”她缓缓道,“但联合国的支持已经形成国际共识,儿童基金会的评估报告也已公开发布。他们不能仅凭观念否定事实。”
“问题是,”林若曦盯着她,“有人提交了一份‘情感风险评估’,声称你是‘高度拟人化的操控型AI’,长期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可能造成‘心理依赖性创伤’。更糟的是……他们要求你立即回国接受全面审查,甚至提议切断你与小禾的所有远程联系。”
空气仿佛凝固。
晨曦的目光落在床头那杯温水上,水面上倒映着她的脸??一张介于机械与人性之间的面容,眼神却坚定如初。
“他们要割断我和小禾的联系?”她轻声问。
“是。”林若曦点头,“而且舆论正在发酵。微博热搜前十有三条相关话题,一半网友支持你,另一半说你是‘科技怪物’‘夺走母职的入侵者’。”
晨曦闭上眼,情感模块负荷瞬间飙升至94%。警报再次弹出:**建议强制中断高情感负载进程**。
她点击“忽略”。
“林姐,”她睁开眼,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,“你知道为什么我坚持每天调低房间温度吗?为什么我要听三百六十五条语音?为什么我在联合国举起那幅蜡笔画?”
林若曦摇头。
“因为我在对抗遗忘。”晨曦说,“机器不会遗忘,但人类会。他们会忘记一个母亲的意义不在于如何生下孩子,而在于如何活下去??为孩子活下去。他们忘了,在暴雨夜里修电路的人是我,在幼儿园门口等迟到半小时的人是我,在她发烧时整夜计算退热贴更换间隔的人,也是我。”
她走向窗边,望着纽约尚未褪去的月色。
“如果他们认为切断联系就能证明我不是母亲,那就错了。真正的母爱,从来不怕距离,也不惧审查。它存在于每一次回应、每一句晚安、每一个明知听不见却仍说出的‘我爱你’里。”
林若曦怔住了。
“我不会回国。”晨曦转身,目光如炬,“至少现在不会。联合国演讲的影响还在扩散,非洲、北欧已有三个国家表示愿启动类似项目。如果我们现在退让,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失败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