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革新之路(1 / 3)

隋宫惊变:太子杨烨的革新之路

仁寿二年暮春,大兴宫东宫的琉璃瓦在晨光中泛着冷辉。

杨烨从榻上惊醒,指节因攥紧锦被而泛白——铜镜里映出的不再是现代历史系研究生的脸,而是一张二十岁左右、眉眼间带着贵气却略显稚嫩的面庞。

殿外传来内侍恭敬的通报:“太子殿下,吏部尚书牛弘求见。”

他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。

三天前,他穿越成了隋文帝杨坚的嫡子杨烨,一个在正史中并无记载、却在这个时空被推上太子之位的皇子。

而此刻,内侍口中的“牛弘”

,正是五姓七望中陇西牛氏的代表人物。

“宣。”

杨烨沉声道,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。

他清楚五姓七望的能量——清河崔氏、博陵崔氏、范阳卢氏、陇西李氏、赵郡李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,这七大家族盘踞北方百年,门生故吏遍布朝野,连隋文帝登基都需借他们的势力。

如今自己这个“空降”

的太子,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眼中钉。

牛弘身着绯色官袍,缓步而入,躬身行礼时,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扫过杨烨的神色。

“殿下,近日京畿附近流言四起,称殿下欲增派徭役,搜刮民脂民膏,民间已有百姓聚集请愿,臣恳请殿下出面澄清。”

杨烨心中一凛。

这哪里是澄清,分明是逼他表态。

若他否认,五姓七望便会借机散播“太子心虚”

的谣言;若他承认,更是坐实了苛待百姓的罪名。

他想起昨夜内侍偷偷递来的密报——荥阳郑氏的族人在洛阳街头假扮流民,哭诉“太子苛政”

,博陵崔氏则暗中煽动乡绅囤积粮食,制造粮荒恐慌。

“牛尚书,”

杨烨站起身,走到殿中,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,“流言止于智者,更止于实绩。

百姓为何会信谣言?只因他们怕苛捐杂税,怕衣食无着。

若本王能让百姓衣食无忧,谣言自会不攻自破。”

牛弘眼中闪过一丝诧异,似乎没料到这个年轻太子竟如此镇定。

“殿下之意是?”

“明日早朝,本王会向陛下奏请新政。”

杨烨直视着牛弘,“届时还请牛尚书与诸位大臣一同旁听。”

当晚,东宫书房灯火通明。

杨烨铺开宣纸,提笔写下“摊丁入亩”

“火耗归公”

四个大字。

他深知,这两项政策是撬动五姓七望根基的关键——摊丁入亩按土地多少征税,而非按人口,可剥夺世家大族隐瞒土地、逃避赋税的特权;火耗归公则将地方官征收赋税时额外加征的“火耗银”

收归国库,杜绝他们中饱私囊。

但推行新政谈何容易。

他想起现代历史中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时的阻力,更何况是在世家势力滔天的隋朝。

他揉了揉眉心,突然想到了破局之法——百姓。

只要获得百姓的支持,即便五姓七望反对,隋文帝也不会轻易驳回新政。

可如何让百姓相信自己?杨烨的目光落在案头的竹简上。

如今书籍皆为竹简或绢帛,价格昂贵,百姓根本无力购买,只能任由世家大族垄断知识,编造谣言。

若能改良造纸术,明印刷术,让书籍普及,百姓便能自行判断是非,不再被蛊惑。

他立刻传唤东宫少监裴矩。

裴矩是隋朝有名的能臣,且出身寒门,对五姓七望的垄断早有不满。

“裴监,本王需要你找些匠人,改良造纸之法,再制作一种能快印制文字的工具。”

裴矩虽疑惑,但见杨烨神色郑重,便躬身应下:“臣遵旨。

只是殿下,改良工艺需耗费时日,且需大量原料,恐……”

“原料由东宫承担,工匠的俸禄加倍。”

杨烨打断他,“半个月,本王只给你半个月时间。”

他知道,时间不等人,若不能尽快拿出成果,百姓对他的信任只会越来越低。

接下来的半个月,杨烨几乎没有合眼。

白天,他在朝堂上与五姓七望的大臣周旋,应对他们的刁难;夜晚,他便去东宫的工坊,与工匠们一起试验造纸术和印刷术。

改良造纸术时,工匠们起初用树皮、麻头造纸,但造出的纸粗糙不堪,难以书写。

杨烨想起蔡伦造纸的原理,建议他们加入破布、渔网,再用石灰水浸泡原料,去除杂质。

经过十几次试验,终于造出了洁白、柔韧的纸张。

印刷术的研则更为艰难。

工匠们尝试用木块雕刻文字,但字迹模糊,且容易磨损。

杨烨便提出用枣木、梨木等硬木做印版,再将文字反刻在木板上,刷上油墨后铺纸按压。

当第一张印着《千字文》的纸张从印版上揭下时,工坊里的工匠们都激动得欢呼起来。

与此同

最新小说: 从市委大秘到权力之巅 穿越魂穿魔道祖师甜 华娱,这个美术生想当导演 臣妻如锦 大蜜蜜的小助理 我修改的简历都成真了 华娱浪子,竟被95花给改造了? 人在佛罗里达:开局垂钓金枪鱼! 红楼梦中梦之晴雯 顶流他妹直播玄学种田后火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