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炎三年孟夏,汴京残垣尚未复葺,黄河水患的奏折又堆上御案。
威武将军赵破虏甲胄未卸,便接到枢密院急令:"
梁山贼寇林冲聚众十万,据八百里水泊自雄,着即领三万禁卫,克期荡平。
"
一、阵前交锋
济州城外的麦田泛着青黄,赵破虏立马阵前,看那梁山军列阵如松。
中军大旗猎猎作响,"
林"
字旗下银枪映日,正是曾在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。
"
末将赵破虏,奉天子诏讨逆贼!
"
他的喝令惊飞数只田雀。
回应他的是林冲的银枪直指:"
将军可知,这济州百姓去年缴了七成赋税,今春又遭官军强征丁壮?"
声如滚雷,惊得赵破虏座下马踏前蹄。
战鼓未响,两翼忽有喊杀声起。
梁山军竟以骑兵从麦田两侧包抄,马蹄过处麦秆倒伏,却不伤青苗分毫。
赵破虏正欲调度,眼前银光一闪,林冲的枪尖已抵住他咽喉:"
将军若惜这麦田,便随我去梁山看看。
"
三万宋军在梁山泊的芦苇迷宫中迷失方向时,赵破虏已被解至聚义厅。
松木梁柱上悬着"
替天行道"
的杏黄旗,厅中将领或坐或立,却无一人穿金戴银,皆着粗布征衣。
"
将军可曾见过官军粮仓?"
林冲亲手为他松绑,"
去年秋收,济州官府私扣三成赈粮,百姓易子而食时,转运使的船队正往临安运送珊瑚屏风。
"
赵破虏盯着林冲腰间未卸的佩刀,刀鞘已磨出木纹:"
尔等啸聚山林,终究是法外之徒。
"
"
法?"
林冲冷笑,指向厅外,"
山下老叟说,去年腊月官军过境,抢了他三斗麦种。
若论王法,该治的是谁?"
二、阡陌观风
次日清晨,赵破虏被带到梁山脚下的村落。
青瓦白墙错落有致,村口老槐树下,十几个老人围坐石桌,正听一童子读《孝经》。
"
这是普惠堂。
"
林冲指着石墙上的木牌,"
凡六十以上无依者,皆可入堂,每日两餐有肉,病有医,终有棺。
"
一位拄拐的老汉凑上来,浑浊的眼睛突然亮:"
将军是官军吧?去年你们来抓壮丁,我儿子被打断腿,是梁山上的医官给接的骨。
"
他掀起裤脚,腿骨处疤痕狰狞却愈合完好。
赵破虏转身欲走,却见村口石磨旁,几个孩童追着纸鸢跑过,间别着野花。
更远处的学堂传来读书声,朗朗童音混着槐花香气,竟让他想起汴京太学的晨读。
"
小有所养,便是如此。
"
林冲递过一捧新摘的桑葚,紫汁染湿指尖,"
这些孩子,有的父母死于苛税,有的在水患中失亲,梁山按人头分田,年满十二便算半丁,分得三亩水浇地。
"
行至田垄,赵破虏见阡陌纵横如棋盘,每块田头立着木牌,刻着"
耕者张老三,丁口三,田五亩"
。
农夫们见林冲走来,皆直起腰拱手,却无丝毫惧色。
"
去年秋收,亩产几何?"
他忍不住问。
"
五石。
"
答话的老汉擦汗,"
官税只收两成,余下的,合作社换盐铁,学堂换笔墨,比从前给地主家当佃户时,能多存三石粮。
"
赵破虏怔住了。
他曾在江淮见过亩产三石的良田,却从未想过在这水洼之地,竟能有此收成。
更令他心惊的是,百姓眼中没有对"
贼寇"
的畏惧,只有对治下者的信服。
三、夜话交心
是夜,林冲邀赵破虏登望海楼。
月光漫过梁山泊,点点渔火如散星落湖。
楼下传来纺织声,隐隐还有孩童啼哭——是"
织工坊"
,收留无家可归的妇人,教她们纺织,所得按工分折算口粮。
"
将军可知,这八百里水泊,三年前还是一片荒滩?"
林冲斟酒,酒坛粗陶,却刻着"
民本"
二字,"
我们修水渠,垦荒田,建学堂,不为别的,就为让百姓知道,这天下并非只有官府能管民生。
"
赵破虏摸着酒杯,杯沿有细微缺口:"
你本是东京教头,食君之禄,为何?"
"
食君之禄,当为百姓谋。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