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各型轰-6总数确实超过200架,是绝对的主力轰炸机。
最大起飞重量约75-80吨,载弹量约9吨,最大航程约6000公里(战术半径则短得多)。
无论是突防速度、载弹量、航程还是电子战能力,与鹰酱的b-52、b-1b、b-2相比,都存在“代差”级的差距。
这句调侃背后是心酸。
轰-6缺乏隐身能力,其巨大的雷达反射截面(RcS)使其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异常脆弱。
它一旦大规模起飞,确实极易被周边乃至更远距离的预警体系和战略雷达捕捉、跟踪。
所谓的“全球关注”更多是因为其容易被发现和监控,而非其战略威慑力达到了让对手紧张的程度。
它更像是一支“空中火箭炮”部队,主要执行战役战术打击任务,而非真正的战略轰炸。
真正意义上的、能执行洲际战略打击任务的远程隐身轰炸机(类似b-2)或超音速战略轰炸机(类似b-1b\/tu-160),“完全空白”
直面b-52所带来的震撼,再对比自家“六爷”的家底。
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强烈冲击,让叶修和代表团中的空军军官、航空专家们心情复杂。
既有对巨大技术差距的清醒认知带来的沉重感,也有一种不甘与决心在悄然滋生。
鹰酱的“下马威”目的达到了,它成功地、毫不掩饰地展示了力量层级的差异。
但这股压力,也化为了沉甸甸的动力。叶修深吸一口气,将目光投向远处停机坪上那些体型同样庞大的c-5“银河”和c-17“环球霸王III”运输机。
他知道,真正的学习和观察,现在才刚刚开始。
不仅要看对方有什么,更要看他们如何组织、如何运用,以及……
其中是否有可供借鉴甚至超越的缝隙。这头“同温层堡垒”固然强大,但再坚固的堡垒,也并非没有弱点。